正文 第93章 一代名臣 帝師元老 朱軾(3)(1 / 2)

雍正朝某年科考,皇帝欽定朱軾為主考官,侍郎劉碧為副主考官。就在開考前一天,雍正帝密召主考官定下考題。就在考題定下的當天下午,圍舅就讓他的親信給正副主考官各送來黃金、錦緞等貴重禮品,想要請主考關照他的兒子。與此同時,刑部、工部、戶部等一些官員也派人送來不少禮品,都是想請求主考官關照各自的親朋好友。副主考官劉碧貪心一起,將考題泄露給送禮的人,而朱軾卻不為金銀禮品所動,不僅如此,為了維護考試的公平,他連夜帶著全部禮單、禮品進宮稟告雍正皇帝。雍正聽說此事以後大怒,想要立即治劉碧和國舅等徇私官員的罪。朱軾則請雍正帝暫不處理人事,而是先將考題重新出過。結果考後國舅等送禮官員親屬一個個名落孫山,而考中者盡為文章錦繡、見解獨特的優秀人才。雍正帝為此讚賞朱軾“盡拔佳文、摒除弊端”,並賜題詩禦扇於朱軾,以示獎賞。這把禦扇現僅存扇麵,被朱軾後裔珍藏下來,現收藏在高安市檔案館。

興修水利造福一方

此時的朱軾已經成為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皇帝曾賜與朱軾“朝堂良佐”禦匾一塊,以表示當朝皇帝對他的器重和信賴之情。朱軾一生中最大的政績主要在督辦興修水利方麵。雍正二年,朝廷開始修築郭家務大堤,築清涼寺月堤,修金門閘,築霸州堂二鋪南堤決口。但是工程進展不很順利,郭家務以下兩岸頓狹,永清受害特重,這時候雍正皇帝想到了曾經修築海堤有功,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的朱軾。朱軾開挖新渠,疏通水道,因導河水流人海中,又加固堤壩,修築圍堤,力圖防患於未然。他不僅僅主持郭家務一帶堤防,這一年朱軾又兼吏部尚書,勘江、浙海塘。浙江海寧的海堤本來就是他早年修建的,這對他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了。這次巡查對朱軾來說有一些故地重遊的味道。大堤依舊,濤聲還似舊年,此時的他已然成為朝中元老了。當他回京報告的時候,已經把堤壩的情況,修築的計劃,以及需要的費用計算得一清二楚了:

“浙江餘姚滸山鎮西至臨山衛,舊土塘三道,本為民灶修築。今民灶無力,應動帑興修。自臨衛經上虞烏盆村至會稽瀝海所,土塘七千丈,應以石為基,就石累土。又海寧陳文港至尖山,土塘七百六十六丈,應就塘加寬,覆條石於巔,塘外以亂石為子塘,護塘址當修砌完固。至子塘處,依式興築。海鹽秦駐山至演武場石塘,圮八十丈,潰七十丈,均補築。都計工需十五萬有奇。江南金山衛城北至上海華家角,土塘六千二百餘丈,內三千八百丈當改為石塘。上海汛頭墩至嘉定二千四百丈,水勢稍緩,土塘加築高厚,足資捍禦。都計工需十九萬有奇。”

似乎朱軾與治水修堤有緣,雍正三年,因海河流域暴雨成災,使70餘個州縣受災,一年收成化為烏有。

雍正皇帝再次任命大學士朱軾和怡親王允祥相度修治。

他們沿永定河到天津、河間、保定等州縣,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後,提出了治河與營田相結合的治理方案。首先治理衛河、澱池、子牙、永定諸河,把主要水道疏通,疏導洪水,除此以外,還在京城東麵的灤、薊,京城南麵之文、霸等縣設營田專官,並且招募因洪災而離鄉的農民,沒水利營田府,指導他們耕種水田。第二年就種植水稻七百多頃,並獲得大豐收。到雍正七年,河道治理大見成效,共營水田六千多頃,因河堤堅固且年年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由於治海修堤有功,他又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雍正四年二月,朱軾母喪,雍正皇帝倒是沒有像康熙那樣不近人情,他很痛快地讓朱軾回家治喪盡孝。

雍正下諭說:“軾事母至孝,但母年八十餘,祿養顯揚,俱無餘憾。當節哀抑慟,護惜此身,為國家出力”。賜白銀四千兩用於辦葬事。並且特別批準朱軾稱驛馬趕回老家治喪,並且讓江西巡撫帶著禦賜的內帑到朱軾家賜祭。等到治喪完畢後,朱軾將要回京的時候,又派遣學士何國宗、副都統永福迎接,還允許他繼續穿素服終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