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雍正這樣做是不是因為當初康熙沒有讓朱軾治父喪,因此懷著一種歉意,想要做出某種補償,但可以肯定的是,雍正此時對朱軾的恩寵簡直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此後朱軾又總理水利營田,兼兵部尚書,署翰林院掌院學士。他奉令修築浙江海塘期間,督撫以及管理海塘的所有大臣都聽從他調遣,這時的朱軾在朝中已然位極人臣了。
一提到位極人臣,人們總是容易想到高堂大廈,錦衣玉食的生活,《紅樓夢》裏的種種奢侈生活。很多人為官作宰追求的不就是這些嗎?但是朱軾卻不是這樣,他崇尚勤儉,相傳乾隆曾親自到高安來問候朱軾,朱軾用四盤二碗宴請皇帝,菜譜是:臘肉、肉皮、粉絲、閩筍四盤,豬腳或凍魚,肉圓子或薯粉圓子為二碗。這種筵席,一直在高安流傳下來,人們稱為“朱公席”。想想《紅樓夢》裏鋪排盛宴的描寫,再看看簡樸的“朱公席”,不禁讓人生出無限的感慨。
死而後已流芳後世
等到乾隆即位的時候,朱軾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不過此時朱軾已經積勞成疾,且老病纏身了。乾隆元年九月,朱軾病重,乾隆親自去探視,朱軾勉強穿上朝服,讓他的兒子攙扶著到戶外迎接。第二天。
這位曆經三朝的元老重臣走完了他生命的道路。臨終之際,他還不忘對他的學生,年輕的皇帝作最後的教導:
“萬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財,尤宜慎重。君子小人,公私邪正,判在幾微,當審察其心跡而進退之。至國家經費,本自有餘,異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賦之稅,伏祈聖心乾斷,永斥浮育,實四海蒼生之福。”這種精神可以稱得上死而後已了。朱軾死後,乾隆親臨致奠,發帑治喪,賜祭葬,在給朱軾的祭詞中稱“朱軾學術端醇,器資凝厚,早登詞苑,蜚聲著作之庭”,諡文端。乾隆又禦賜其“帝師元老”稱號。一年以後,朱軾靈柩由京城運回故裏,落葉歸根,葬在村前鎮樹子坑劍形山。墓區占地數百畝,墓南北深104米,東西寬26米現存神道碑、石牌樓、望柱、翁仲、生獸造像。墓前是100多米長的神道,牌樓前石人、石馬、石獸在兩側佇立,高大的石馬,華麗的馬褡子象征昔日主人衣錦還鄉。牌坊上的匾刻題名為“帝師元老”,石柱上刻著一幅楹聯:
堂留綠野千秋事業並東山
名卜金甌三紀勳猷高北鬥
兩隻大鼇背負神道大碑,昂首蒼天,取“鼇戴”即感恩戴德之意。
朱軾一生居官廉潔,剛正不阿,處事公正,執法嚴明,賑濟災民,廣施惠政,被百姓稱為“大清官”。在朱軾的家鄉高安市,至今還在上演著以朱軾為模型而創作的高安采茶戲《南瓜記》。《南瓜記》講的是南昌縣惡霸地主王壽庭勾結官府,橫行霸道,強搶窮秀才丁文選之妻杜蘭英為十房夫人。適為回高安與老母拜壽的宰相朱軾所聞,並設下巧計救出杜蘭英,依法嚴懲了王壽庭和一班貪官汙吏。為表感激之情,丁文選挑擔南瓜去與朱母祝壽。
一代名臣已逝去二百多年,人們隻能從他留下的文稿,他的手書,以及碧落橋連同他的墓地還在傳唱的采茶戲《南瓜記》等來憑吊這位為民興利,為國選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朝堂良佐”。詩人袁枚有《朱文端公墓下之作》,細品他的詩,與其說是稱讚朱軾一生的功績,倒不如說是對這位“帝師元老”的真實評述。
宛鳥冤鷺曾居第一班,
衣冠常惹禦香還。
獨將經術勷三聖,
自起清風播九寰。
玉魂騎箕蒼昊上,
石麟沐雨翠微間。
尋思幾滴西州淚,
仰止鬆楸不忍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