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一代名臣 帝師元老 朱軾(2)(1 / 2)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山西、陝西災隋平息,朱軾請假歸家葬父的請求才被康熙允許。朱軾回鄉以後,遵照他的母親冷氏的意願,用雍正賞給其母過八十大壽的一部分賞金修建了蘇溪河上的碧落橋。朱軾把這座橋命名為碧落橋源於一個故事,在朱軾出生的三百多年以前,一次洪水淹沒了高安儲藏糧食的官倉,朝廷的欽差到高安視察災情,看見朱氏的居址又高又開闊,正好適合建糧倉,就和朱氏兄弟商量,買下他們碧落山的宅址,至此以後,朱氏兄弟四散而居,朱軾的祖輩由故居碧落山遷至蘇溪河畔定居,朱軾把橋命名為碧落橋,正是為了紀念這件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他重鄉戀土的本色。碧落橋的建成,改善了當時的交通條件,使得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三地商賈雲集,方便了方圓百裏的鄉民。

才高德重成為帝師

雍正皇帝即位後,朱軾被召回京師,委以重任。在康熙年間表現出的才華,在大臣中建立的威信,使得他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要治理好國家,法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雍正元年,巡視東城禦史湯之旭奏:“律例最關緊要,今六部見行則例,或有從重改輕,從輕擬重,有先行而今停,事同而法異者,未經畫一。乞簡諳練律例大臣,專掌律例館總裁,將康熙六十一年以前之例並大清會典,逐條互訂,庶免參差。”雍正皇帝也深知國家法律的重要,所以製定修改法律一定要謹慎,製定法律的人一定要德才兼備又深明治國之道,朱軾成了最佳人選,因此任命為總裁,修改法典,增刪條文,明晰細則。三年之後這項工作才初步完成,又仔細審定了兩年才最終頒布。這部法典一共包括三十個門類,凡四百六十條。

雍正二年,朱軾當時擔任吏部尚書,曾經上奏雍正:

“皇上至仁大孝,喪三年如一日,今服製竟,請袷祭太廟,即吉釋哀。”雍正以為很對,第二年二月,雍正詣廟行袷祭,如歲暮大袷儀。自後服竟行袷祭仿此,透過此事這可以看出朱軾在朝中的地位。

朱軾受到雍正的器重首先是由於他傑出的政治才幹,他能夠敏銳地發現時弊,並且敢於提出意見。雍正初年治獄刑法嚴厲,朱軾就建議說:“法吏以嚴刻為能,不問是非曲直,刻意株連,惟逞鍛煉之長,希著明察之號。請敕督撫諭有司,讞獄務虛公詳慎,原情酌理,協於中正。刑具悉遵定製,不得擅用夾棍、大枷。”反對濫用刑法導致冤案,切中了當時刑獄的弊端。雍正登基之初,很多省競相上報說大量開墾荒地使得人們勞役過重,朱軾憑著對民情的了解和調查,指出這些官員大多都是虛報,建議雍正嚴格丈量核實,懲處虛報者。這些都顯示出他過人的政治才能和洞察力,讓雍正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

朱軾能最終得到皇帝的信任並不是完全由於他的才幹,雍正信任朱軾很大程度是由於他的認真與正直,雍正很明白朱軾是那種很難得的敢於說真話的人。雍正登基以後,朝中大臣對他的奏章,一律密封上送。大臣孫嘉淦在上疏中,提出“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正指到雍正的隱晦處,故而雍正看後特別生氣,憤怒之下就召集朝中大臣傳閱,並且說“翰林院豈容此狂生耶?”要把孫嘉淦這個“狂生”趕出翰林院。大臣們見了龍威震怒,一個個都如木雕泥塑的一般不敢說話,這時候隻有朱軾說了一句:“嘉淦誠狂,然臣服其膽。”嘉淦雖然狂妄,但是他敢於大膽進諫,這在朝臣中是難能可貴的,是對朝廷有用的人才,他的膽略讓人佩服。雍正想了想,如果把孫嘉淦趕出翰林院就隱隱暗示自己不能從諫如流,況且孫嘉淦說得也有道理,於是良久之後終於笑著說:“朕亦且服其膽。”因為朱軾敢於說話,孫嘉淦沒有受罰,後來反倒升為國子監司業,而朱軾自己也更為雍正所看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