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一代名臣 帝師元老 朱軾(2)(2 / 2)

雍正元年,他被任命直南書房,加吏部尚書銜。也就在那一年雍正任命朱軾為太子太保,在懋勤殿設講壇,當時的皇子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對朱軾行拜師禮。按清朝成例,皇子見師傅,彼此都行長揖禮,這是胤稹為使皇子們尊重師傅,特定的禮節。這時,朱軾成為帝師,而且是在位60年、創“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的帝師。雍正為弘曆選擇的老師都是碩學耆宿,前後有十餘人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對弘曆影響最大的就是朱軾。一如朱軾為人為官一貫的嚴謹作風,他對弘曆的要求很嚴,以致於雍正有時都覺得有些過頭了,就對朱軾說:“教也為王,不教也為王。”

意思是弘曆是皇子,不管教育得嚴格不嚴格,他以後都是要稱王的,所以沒有必要這麼嚴格。然而朱軾沒有順勢而下,而是很嚴肅地說“教則為堯舜,不教則為桀紂。”

教育得好,以後他會成為堯舜那樣的賢君,反之教育不好,就會變成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正因為他是皇子,才更要嚴格要求。弘曆熟讀《詩》、《書》、《四子》(《四子》也叫《四子書》,是指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是早期儒家四個代表人物),對《易》、《春秋》、《戴氏禮》、宋儒性理諸書都有心得,並旁及《通鑒綱目》、《史》、《漢》、八家之文,朱軾這位帝師功不可沒。乾隆登基以後,對這位嚴格教育他的老師特別感激,他曾經在詩序中說“從朱軾學十餘年,所獲最多”。在他即位的當年,下詔命大學士朱軾、鄂爾泰、張廷玉,左都禦史福敏,侍郎徐元夢、邵基,為皇子師傅,或許想起當年朱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於是召皇子及朱軾等六人進見,當麵說:“皇子年齒雖幼,然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殫心教導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過於嚴厲。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多損,將來皇子長成,自知之也。”上又諄諄諭皇子:“師傅之教,當聽受無遺。”看來是體會到了朱軾當年的一片苦心。

朱軾不但培養出了乾隆皇帝這一文武兼備、治國稱雄的傑出人才,而且在振一代文風、嚴格科舉製度、興辦各類書院、選拔優秀人才等方麵作出了巨大貢獻。經他一手提拔推薦的有沈近思,藍鼎元,陳儀,李徽,王葉滋,王安國,劉吳龍,朱珪,童華等等,這些人都是難得的堪當大任的人才。朱軾無論在何處為官,都必強調教育的重要,辦書院崇尚儒學。在浙江任上刊印頒發了《大戴禮記》、《儀禮節略》以及《張子全書》、《顏氏家訓》、《溫公家訓》等書,使浙江風俗為之一變。他三主會試,以“讀對賢書而能發明其意蘊”為選才標準,為清朝選拔了不少人才。明清時代科舉考試猶如跳龍門,一旦考中就有了功名,躋身於統治階層了,在科舉考試中,考官的才與德就尤其重要。考官的才不高,出題判卷就沒有水平,無法選拔優秀的人才。如果考官品德不高,給某些親戚朋友的子嗣大開方便之門,甚至收受賄賂,出賣考題的話,那麼就不僅僅是關係是否選拔人才的問題了,如果那樣,後果就是考紀廢弛,天下讀書人嘩然,甚至導致社會不穩定。考官肩負重任,因此曆代選任考官都異常的謹慎,同時,當選為考官也是一個大臣的榮譽。雍正元年,朱軾、張廷玉擔任會試總裁,持擇公允,雍正皇帝很高興。為了表彰他能公正地選拔人才,雍正皇帝曾將一麵優質蘇州折扇貢品賜給朱軾,並在扇麵上題詩一首以示表彰。詩雲:

高嶽生良佐,

興朝瑞老臣。

南昌持藻鑒,

北鬥重權衡。

忠豈唯供職,

清能不近名。

眷言思共理,

為國福蒼生。

關於這麵禦賜題詩的折扇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