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一代名臣 帝師元老 朱軾(1)(1 / 3)

少年聰慧一舉中第

朱軾(1665—1736)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人。

江西人曆來尊師重教,崇尚學習,而高安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宋代史學家劉恕,元代語言學家周德清,明代史學家陳邦瞻,都是高安人。朱軾就出生在高安艮溪朱村的一戶姓朱的清貧人家。相傳北宋元豐年間,蘇軾在赴筠州看望弟弟蘇轍的途中,曾經慕名遊覽過艮溪裏,艮溪裏人以大文豪蘇軾曾經在此遊玩為一大殊榮,於是,流經艮溪裏的河,便改叫蘇溪河,艮溪裏的山坡,也改叫坡山。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偶然遊曆,不僅給艮溪裏的山水添上一些故事,還影響了這裏出生的一個在清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朱軾。相傳朱軾少年時以蘇軾為榜樣,並且他把學名取為朱軾。同蘇軾相似,東坡給後人留下“東坡肉”的美味,朱軾則留下了“朱公席”的佳話;蘇軾修過大名鼎鼎的蘇堤,而朱軾則修築浙江海堤,疏導海河,不止造福一方人民。和蘇軾一樣,他也有著遠大的抱負,非凡的政治才華,而不同的是,他沒有蘇軾的仕途上的那麼多坎坷,他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位極人臣,成為“帝師元老”。

朱軾天生聰慧而又勤奮好學,在他7歲時,曾經有人以木匠鋸木板為題,命他作“八股文”的“破題”。“破題”是八股文的開頭部分,要為聖人立言,要提起下文,八股文立意的高下往往從“破題”就可以看出來了,因此破題的好壞直接關係文章的高下。麵對這樣一個有些古怪的題目,小朱軾略加思索,朗聲答道:“送往迎來,其所厚者薄也。”這句“破題”一語雙關,從表麵上看,講的是鋸木板,鋸子送過去又拉過來,厚厚的木板就鋸薄了;從更深的意義上看,“破題”是說人情冷暖,隨著人的地位以及其他情況發生變化,人們之間的親疏關係也會發生變化,有的變得冷淡,有的變得親密。這個“破題”可以說既有雙關的諧趣,又有嚴肅深刻的內涵,更難得的是出於一個年僅7歲的學童之口,難怪朱軾族中長老聽說了這件事以後,點頭稱讚,稱小朱軾為“千裏駒”

了。

聰明機敏加上刻苦學習,這匹“千裏駒”終會奮蹄。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朱軾舉鄉試第一。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三年中進士,那是朱軾30歲時。關於朱軾中進士,還有一個故事:

朱軾上京應試,主考官看見他年紀不大,文章又寫得很好,想要再試試他的才思,就以當天刮風下雨為題出了一聯:

滿天風雨,灑下千條萬線,流去東之廣,西之廣,南之廣,湖流兩廣,登嶽陽樓,覽五百奇峰,觀山、觀水、觀日月,宇宙一眶。

主考官本來以為這個對子能把朱軾難住,至少也會讓他想一陣子,卻沒想到麵對這樣一個頗有難度的對聯,朱軾僅略一沉吟,便對道:

一個儒生,讀完四書五經,中得解而元,會而元,狀而元,連中三元,入翰林院,掌十八學士,為家、為國、為君王,公卿百代。

主考官聽了,讚歎不已,覺得朱軾才思敏捷,對聯對得十分工整不算,還很有氣勢,更可貴的是可以看出他抱負遠大,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就欣然點中他為進士。

為官勤政為民造福

然而中了進士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出入廟堂,在皇帝身邊出謀劃策。中了舉人進士的舉子,隻有很小一部分留在京師,大多數人是到各個地方擔任官職,還有不少人中舉之後作為候補官員,並不能馬上為官。能夠留在京師自然讓人羨慕,而不少到外地為官的舉子則感到失意。但是對於像朱軾這樣的有著政治理想和政治眼光的人來說,到地方為官,是體察民情,鍛煉才幹的機會。

朱軾中進士以後,直接作了湖北潛江知縣。在朱軾去之前,潛江風俗鄙陋,而且賦稅非常繁重。朱軾到任之後,立即下令減免過重的賦稅,並且倡導勤儉。朱軾特別重視風俗文化的建設。在他出任潛江知縣之治始,認為教民易俗莫如聖諭十六條,為了便於宣傳,他用鄉民的俗語作訓解,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治內向鄉民們宣講。他崇尚儒學教育,無論在何處為官,都必強調教育的重要,總會在當地辦書院。他以清廉審慎,正直不屈著名,一向嚴格依照律法辦事,不徇私情。潛江曾經有人在毆鬥中殺人,朱軾把這個案件呈報的時候,上一級的官員把案子改成故意殺人,雖然“官大一級壓死人”但朱軾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和上司爭論,最終還是改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