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陳廷敬還著有《困學緒言》,這是一本對我國傳統理學研究進一步深化的結晶。在其中他對我國傳統理學發表了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所以他還是一位卓有建樹的理學家;他同時還是一位功底深厚的書法家,因為按照明清的規定入翰林院的進士一定得書法拔尖,今天我們還留有他的一幅書聯“飲露花中如美酒,談詩泉上似高賢”,在書法界被後人稱為神品。尤其令人驚異的地方是陳廷敬竟然還通曉音律,能作樂譜曲,這在古代的封建官僚當中實屬罕見。他的文學作品集中了諸家之長於一身,官居高位而且多才多藝。在《午亭文編》中,共收集有陳廷敬的2172首詩歌,並且各種題材和風格兼而有之。大體來講,有抒發遠大政治抱負的抒情言誌詩,有扈從詩,有田同詩等。其中他有一首七言絕句《沁水》,可視為其抒情言誌詩的代表作:涇渭由來特地明,風回轂轉石波生。故知一道清流水,流出黃河徹底清。
詩歌當中所提到的沁水是陳廷敬家鄉門前的一條河流,陳廷敬望沁水有感而發,在這首詩歌當中他既道出了自己遠大的抱負,又道出了自己高潔的人格。在陳廷敬的詩歌創作中體裁多五七言律詩,頗有些老杜遺風,而其中尤以五律的成就為高。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晉國》:
晉國強天下,秦兵限域中。
兵車千乘合,血氣萬方同。
紫塞連天險,黃河劃地雄。
虎狼休縱逸,父老願從戎。
這首詩無論從詩歌格律、語詞凝練、詩作氣魄上來看,可以說深得老杜詩歌創作的精髓,這首詩歌堪稱陳廷敬詩歌當中的扛鼎之作。從總體來看,陳廷敬的詩歌風格是平淡,但從中流露出一種雄渾樸厚的恢弘氣度。
他的詩集盡管在文學史上未被人們太多地提及,但平心而論還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的,同時對我們了解清代初期文人的矛盾心態還是很有幫助的。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心目當中,“學而優則仕”是他們人生的首選。儒家“兼濟天下”的傳統思想始終占據他們內心當中很重要的位置。當他們仕途失意之時需要通過文學作品來排解人生的苦悶和無奈。先秦的屈原也好、晉朝的陶淵明和鮑照也好,詩歌創作也是他們在無奈之下所做的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吧!我們細細品味陳廷敬的詩歌創作,可以這樣說寫詩對於他來說隻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存狀態,他隻是想通過詩來自我調適,自我激勵,自我鞭策,從而使自己的心靈暫時得到寧靜。通過簡單地介紹陳廷敬詩歌創作,從中也可探尋他在不同的時期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從而展現出一個真實的陳廷敬。
在理學上陳廷敬更有獨到的見解。他主張躬行,也就是說重視親自實踐的作用。他認為“與其言而不行,寧行而不言”。在當時這是對清初一些“好辯”而不注重實踐者的批判。在理學上,他還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認識:首先他認為一個人首先應該在精神上是獨立的,如果被功名利祿所役使,這樣等於被別人所奴役,為物質所奴役,必然會喪失獨立的人格,最終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意義。這一觀點在我們現代人看來也具有巨大的啟示作用,而且具有很大的超前性。西方文論當中所提出的“異化”理論和此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卻比陳廷敬的理論晚了二百多年。其次他認為人生之樂,莫過於知義理之樂,洞察人生的終極意義,實現了人格的尊嚴,這才是真正的快樂。這也是不同年代不同國界的學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最後他認為在學術上對於不同的觀點應該采取一種寬容態度,這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他的理學思想,還體現在“主敬”方麵。他針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人“酒色財氣不礙菩薩路”,把個人道德、社會道德的底線都衝破了。他提出要以內心的恭敬和善良來構築個人的道德防線。對於提高社會教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行世如行舟閣老不倒翁
1660年,陳廷敬在北京的第二年,可以說是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仕途亨通,正當他認為自己生逢盛世時,京城發生了清代第一起文字獄,接著順治皇帝開始大興科場案,全國受牽連的讀書人達萬餘人。讀書人人在具體的編纂過程中,陳廷敬不顧自己年事已高,日以繼夜,嘔心瀝血人自危,巨大的恐怖壓抑著陳廷敬的心,他開始收斂了自己的鋒芒,小心翼翼為官做事,為其以後的仕途生涯定下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