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為官不易,清朝的文化專製,頻繁的權位之爭,使大臣變得十分壓抑和謹慎,陳廷敬也隻有在故鄉的山水當中,才能忘卻塵世的煩惱,擺脫官場羈絆,疲倦的心靈才能得到舒緩。告老還鄉的陳廷敬儼然是另一副模樣,在故鄉的田園生活當中他與田叟牧童嬉戲,怡然自樂。另外有一則傳說,說陳廷敬在京城做官的時候,他的母親很是思念離家在外的兒子,所以特別想去京城看望兒子,陳廷敬一方麵覺得母親年事已高,另外為取悅母親,在故裏建造了一座“小北京城”取名為“皇城相府”。朝中自然不乏嫉妒他的人,所以這些人趁此參了他一本,誣告他想要謀反。康熙聽說此事之後半信半疑,但還是派人調查此事,陳廷敬聽說後忙派人連夜回家把牆塗抹成黃色,於是原來的金碧輝煌已改成黃色,陳廷敬因此而免於災難。在皇城相府的“點翰堂”裏,兩邊分別是“龍飛鳳舞”和“博文約禮”。據說這些都是康熙皇帝禦賜的。“博文約禮”,這句話是取之於孔子的一段話: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大概的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能廣泛的學習文化知識,並能用禮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陳廷敬是康熙的老師,康熙的這四個字當然是對陳廷敬“堪為帝師”的充分肯定,據說當年陳廷敬曾為皇帝的肯定感動得五體投地呢!
而我們則通過陳廷敬的家書,可以體會他在晚年的典型心態: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
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謂土狹,勿謂地偏。
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橋有船。
有詩有酒,有歌有弦。
有叟在中,風神飄然。
安分止足,外無求焉。
如鳥擇木,姑務巢安。
如魚在沼,不知海寬。
雲鶴怪石,紫菱白蓮。
時飲一杯,或吟一篇。
妻孥熙熙,雞犬閑閑。
優哉遊哉,終老其間。
據史書記載這封家書的寫作背景是:陳廷敬的弟弟陳廷愫當時在河北武安縣任知縣,深得民心,有“陳青天”
之美譽。等任期屆滿後,陳廷愫寫信給在京做官的大哥陳廷敬,本想自家哥哥在京城做大官,於是讓他為自己在京城另謀一官職。當時任文淵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的陳廷敬便寫了這封家書,勸弟弟要知足常樂,不要跑官,還是應該返回老家管理好土地田產,照看好年邁的父母,沉浸於田園風光,以詩書為伴,這也是人生極大的享受。陳廷愫聽從了哥哥的勸告於是返回故裏,贍養父母,以終天年。這也許是陳廷敬在經曆官場沉浮之後最大的心得體會和他提前給自己所做的晚年規劃吧!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陳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醫前往診視。四月病卒,終年七十三歲,據說當時康熙皇帝十分痛心,並親筆寫了挽詩,賜祭葬典禮,十分隆重。康熙帝命三子允祉率臣侍衛奠酒,給銀千兩治喪,令各部院滿漢大臣前往吊祭,並派人護喪歸裏,十月至中道莊。禦製挽詩雲:“世傳詩賦重”,又雲“國典玉橫平”,賜祭葬如典禮,加祭一次,諡號文貞,葬於“紫雲阡”。最後我們以康熙給陳廷敬所做的一首悼詩作為我們對他的總結:
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
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
朝思蔡衷勵,國典玉平衡。
儒雅空皆歎,長嗟光潤生。
陳廷敬和康熙之間,除了君臣之誼,還有一些親情的成分雜糅在其中,畢竟他陪伴著當朝的天子從孩提時代走向了權力的頂峰,多年的情感積攢下來必定會滋生出父子一樣的親情,可能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在古代文人的心目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