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秋到黃花 晚節馨香 陳廷敬(2)(1 / 3)

大約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元月的時候,陳廷敬被調任為戶部右侍郎,受命兼管朝廷的戶部錢法。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陳廷敬在八月的時候給康熙上疏道:

“自古所鑄錢幣,時輕時重,過不上多長時間就又要重新改鑄。而如今百姓最為不方便的主要是錢價。”在過去,一兩白銀可兌銅錢一千,今則僅兌九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私商熔化銅錢為銅,從中漁利,以此作為獲取暴利的捷徑。這樣長此以往,錢幣怎麼能不日益減少呢?按照常理來講,民間私自銷毀錢幣,治罪比較嚴厲,這一點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這種情況長久不能禁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因為私商能從中獲取暴利。粗略地計算一下,如果一兩銀子可買銅七斤,將一兩銀子兌成銅錢,則得一千,可將這一千銅錢熔化,就得銅八斤十二兩,從中獲一斤十二兩差價。於是這些不法商人以此為盈利的捷徑,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

順治十年時,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其目的原本是為了阻止私自鑄銅,但結果又如何呢?私鑄依舊時常發生。因此,陳廷敬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改重為輕。如果這樣,那私鑄之風就會不禁自絕。這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根本的途徑。同時他還指出:“由於近年來產銅的地方賦稅過重,致使銅礦開采者寥寥無幾。應當減少采銅的稅收,讓百姓也來開采。開采的人多了,銅的產量自然就會增加。隨著銅開采量的增加,銅錢價值也自然會日趨穩定。”陳廷敬這一建議送到朝廷之後,康熙皇帝很重視這個建議,之後很快就被朝廷采納,並且馬上付諸實行。陳廷敬初次在政治上顯露出非凡的才華和遠見卓識,同時我們也可看到康熙皇帝對他倚重和信任。同年九月,陳廷敬升任左都禦史。當時清廷內不少官員貪汙受賄,腐化之風十分嚴重。陳廷敬對此深切痛恨。於是他於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道:“清廉是做一個合格官員的關鍵。然而奢儉這兩者,又是造成清廉的根由。要使官員清廉,就首先要使他們養成節儉的優良品質。在古時候,從衣冠、車馬到服飾器用,辦理婚喪大事,都要‘賤不得逾貴,小不得加大’。現在由於奢侈之風未除,以至貧窮的人辦事節儉反而受到別人的譏笑,富有的人鋪張浪費仍然不知滿足,使得大家之間相互模仿,競相奢侈,於是成為一種很壞的社會風氣。於是,貪汙以獲得更多的錢財,永遠都不知足;而貧窮的人以自己不如有錢人而可恥,所以觸犯法律的事就跟著多起來,而且日趨嚴重。一開始是由於不知節儉,再後來便導致了不廉潔。社會上的人紛紛追求一種揮霍無度的生活,人心就猶如水之失堤防,後果會不堪設想。”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於人心,猶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並且建議皇帝應該下令製定一套完整的規章製度,官員從衣冠、車馬到服飾器用,以至於辦理婚喪等大事,都應該斟酌考慮,力求適宜。製度既定那就沒有人敢以身試法,這樣節儉之風自然就可以漸漸形成了。康熙帝接到陳廷敬的上疏後,表示讚同,並且指出今後務必須返樸還淳,恪循法製,崇尚節儉之風氣。陳廷敬正是在兢兢業業為清王朝的效力當中逐漸贏得了康熙的信任。

同年九月,當時由於農民賦役苛重,再加上水旱災荒接連不斷,人民生活十分困苦。陳廷敬及時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區遭災後的真實情況,並且認為天災是難免的,即使是在堯舜之世也在所難免的,但是關鍵是在於統治者是否能急民之所急,替天下的蒼生的考慮。並且進一步提出豁免老百姓的錢糧稅收等一些利民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