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下令核實災情之後,準予了陳廷敬提出的建議。
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從這一件小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心係天下之百姓,胸懷天下之蒼生的博大胸襟。
人事用人製度曆來都是令統治者大傷腦筋的事情。
官員的任用是否得當,可以說直接關係到清王朝未來的命運。出於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陳廷敬又上疏給康熙說:
“總督巡撫的職責在於考察和指導吏員,這樣做才能使百姓長久的安定下來。孔子說過: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觸犯條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而行上之教,就要首先是檢查總督巡撫。如果這樣,巡撫可能會說問題在於那些吏員。如果吏員清廉能幹,不加派火耗(以前稅收的錢要化為官銀,有一定規格,如:50兩一錠。將收來的稅銀,重鑄為官銀,中間有一定的損耗,這個損耗就是火耗。)稅收,他們就不會貪贓受賄,也不會到處搜刮百姓,百姓也就不致於因為觸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沒有這樣的能力,這就可以說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當然,也並不能說完全是官吏的罪過。如果上司清廉,那吏員自然不敢貪贓犯法,上司如果貪贓枉法,即使下級的吏員也想廉潔,然而卻是不太容易辦到的事情。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貪贓受賄,到處搜刮百姓,他每天就會忙碌於察言觀色,時時逢迎上司,又哪裏會有工夫去行使自己的職責呢?百姓看到吏員的所作所為,心裏就會這樣想:這樣的人還能教導我嗎?如果官吏對百姓管教而百姓不聽,接著他們就會對百姓動用刑法。群吏如果這樣做,也是總督巡撫導致他們這樣做的。所以,當今用人製度的關鍵是總督巡撫要人選合格。隻要他們不為利欲所引誘,自己行得正,這樣才能管好下級的吏員,吏員也不必整日想著如何曲意逢迎、巴結上司,就會有更多的精力為民辦實事。百姓就能夠更好地休養生息。”同時他還建議,應給督撫下一旨意,凡是保薦州府縣官,必須考察他們有沒有不法行為。對違犯者嚴加懲處,這樣就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對於巡撫總督的考察,則要看他是否廉潔奉公,這樣才能為群吏做出一個好的榜樣。陳廷敬的奏折被朝廷采納了,並且根據他所提供的建議,朝廷規定了若幹條文,並且頒布實施。偏偏有人以身試法,當時的雲南巡撫王繼文以軍餉為名,動用大批的庫銀並私自貪汙。陳廷敬以其溺職不忠,上疏彈劾。陳廷敬在任職期間,一直兢兢業業,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風霜曆後含苞實隻有丹心老不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任工部尚書,同學士徐乾學奏進《鑒古輯覽》。當時康熙認為這本輯覽具有很高的參閱價值,並且具有極大的勸誡作用,有利於世道人心,所以決定把它留下來通讀。在他任工部尚書時期內,還同時纂輯《三朝聖訓》、《政治典訓》、《方略》、《一統誌》、《明史》等,同時陳廷敬還充任總裁官。我們姑且不必去考慮康熙讓大批的有識之士來編撰大型工具書的目的是否是為了讓他們遠離政治,但是這一舉措確實是為後世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文化遺產,並且保留了許多珍貴的曆史文獻,為我們以後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要說這功勞應該首推陳廷敬吧!
他曾經以總裁官的身份領導編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等大型工具書。而且當他接旨的時候已經有七十一歲的高齡了。三百年來,《康熙字典》一直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今天仍然是我們在學習當中常用的工具書之一。《康熙字典》在我國的學術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國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書,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書共42卷,字數達47035個,比明代的《字彙》多13000多字,是中國當時收字最多的工具書。《康熙字典》是一部鴻篇巨製,它對中國古代漢文字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也有一個大體的介紹,在民間流傳甚廣,影響頗大。這部字典取材相當廣泛,文化內涵也相當深厚,具有辭典的作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書所沒有收錄的字,成為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可以說是當時工具書之最。而陳廷敬在其中所付出的艱辛勞動是我們常人難以想像的,在這本工具書當中凝聚了他晚年所有的心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下詔,命令張玉書、陳廷敬領導文人編纂一部大型字典。殊不料這項偉大的工程剛剛起步,在第二年的時候張玉書病逝,陳廷敬獨任總裁官,這一艱巨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年事已高的陳廷敬的肩上。他為這部大字典組織了三十多人的編輯班子,而且陳廷敬的兒子陳壯履也在其中。父子同時留自己的名字在同一本書,這件事一時被傳為美談。在具體的編纂過程中,陳廷敬不顧自己年事已高,日以繼夜,嘔心瀝血,據一些傳記記載說當康熙皇帝曾巡視書局的時候,看到白發蒼蒼的陳廷敬伏案躬耕,一絲不苟的情景,康熙當時頗為感動,動情之餘當即潑墨揮毫,奮筆疾書,為陳廷敬寫下了“午亭山村”的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