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秋到黃花 晚節馨香 陳廷敬(1)(1 / 3)

積德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

在人傑地靈的山西陽城,有一座古老恢弘、布局儼然、曆史悠久的明末清初的建築群——皇城相府。在這裏,因清代的康熙皇帝禦筆親賜“午亭山村”而聞名於後世,而且因文化內涵深厚廣博而震撼華夏。在這座宏偉巨宅中曾走出過九位進士,還有六位任職翰林院,而且這一家族中有詩文流傳至今的就有二十五位之多。這個家族就是清代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陳氏家族。難怪陳家享有“積德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盛譽,被中國文化史上稱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令後世讚歎不已。然而在這樣多優秀的人物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清代康熙年間官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的陳廷敬。

陳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又是當朝宰相,既是康熙的近臣,又是朝廷的重臣。陳廷敬20歲左右離開自己的家鄉後,中進士、入翰林,一生升遷28次之多,並且參與國家軍機政要達50餘年之久,多年來成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為清王朝的順利發展,康熙盛世的逐步形成,尤其是對於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全麵施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輔佐作用,立下了顯赫的功勳。可以這樣說,陳廷敬和康熙帝之間的密切的政治合作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響著整個清王朝政治的發展走向。這位曆任內閣學士、經筵講官、翰林院掌院學士、左都禦史、吏、戶、禮、工部侍郎、尚書,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根據史書記載他的一生從來未曾外任過,一直在中央各部院擔任官職,前後大約有半個世紀之久。這在文字獄頻繁的清王朝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跡。

陳廷敬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理學家。可以說是一個通曉各方麵知識的奇才。他不僅長期擔任康熙皇帝的經筵講官,同時還主持編纂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明史》、《大清一統誌》等重要的文化典籍。他本人也著有《午亭文編》50卷和對我國傳統理學有深刻獨到研究的《困學緒言》,而且善於創作詩歌,通曉音律,被近現代史學界譽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和詩人。這位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的輝煌研究成果,為我們後代人研究清代文化、曆史、文學均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優秀範本。

自古英雄出少年

陳廷敬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5歲人私塾,9歲能賦詩,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一生升遷28次。

陳氏家族是山西當地的望族,家境一直比較殷實,而且對教育也一直都很重視,因而家族當中人才輩出。在他的祖籍山西皇城村陳氏家族中,大概從明代中葉至清代嘉慶年間,其中九人考中進士,六人進入翰林院,而且有作品傳世的詩人達25人之多,成為清代北方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族。這一切也成為陳廷敬以後有此巨大成就的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陳廷敬為陳昌期的長子,字子端,號說岩,午亭,因為籍貫在澤州,故亦有以“澤州”相稱的。他出生於明崇禎十一(公元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從小受到極好的文化熏陶和嚴格而且傳統的家庭教育,他的母親口授毛詩及四書五經,可以說年幼的廷敬在母親的熏陶下開始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天生聰慧,而且讀書過目不忘。6歲的時候進入私塾讀書,而且更為驚人的是9歲的時候便能做詩,傳說在這個時候他曾經創作過一首《牡丹詩》,是一首五言絕句,原詩是這樣的:

牡丹後春開,梅花先春坼。

要使物皆春,須教春恨釋。

這首詩大致的意思是說:就牡丹和梅花相比較,牡丹是開在春天之後,而梅花是開在春天之前。那牡丹為什麼開在最後呢?大概她是要讓百花齊放,萬物皆春,以散盡它們在春天的所有仇怨吧。而其中“要使物皆春”

這一詩句,使當時所有的人們非常驚詫。當時他的母親十分驚訝地對其他人說他的孩子是想叫世間萬物都各得其所。這種遠大抱負和誌向不是一般的人可比的,陳廷敬從小時候就顯示非凡的氣魄。當時許多的有識之士看出這個小孩子抱負不小,將來必定有一番大的作為,而且有可能會成為宰相輔佐當朝天子。陳廷敬兒時的私塾老師王先生任滿之後在辭別陳昌期的時候,說陳廷敬是一個絕頂聰明而且是個非常奇特的孩子,不是一般的老師所能教的了的。極為有趣的是在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的時候,當時年僅13歲的陳廷敬與他父親陳昌期一起去潞安府考秀才,陳廷敬以童子第一的優秀成績入州學。年齡已46歲的陳昌期的考試成績卻遠遠不如兒子。據說當時有一個萊蕪人聽說此事之後心裏甚是不服氣,他知道陳廷敬從小便會寫詩,所以偏偏不考他寫詩,而是考他《五經》義,沒曾想到廷敬小小年紀思維如此敏捷,馬上就給他一個很滿意的答複。而且他在兒時讀書過目不忘,最重要的是他總是有自己的非常獨到的見解。在他青少年時代還發生了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在陳廷敬15歲的時候,在私塾讀書,有一次放學回家過河,當時河流湍急,見一位少女在河邊似乎著急過河,當時陳廷敬也沒多想,起身便背她過河。在封建社會素來就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偏見,所以當時有一個很是好事的學生就把這個事情報告給了老師。老師沒有馬上對此事做出處置,而是讓他就此事做一首詩,如果令人滿意的話就此作罷,否則重重懲罰。豈料他絲毫不懼,陳廷敬馬上便揮筆寫了一首詩,原文大致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