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戍邊功臣 戎馬帝師 孫承宗(5)(2 / 2)

山海關西南有三座城:撫寧、昌黎、樂亭,西北有三座城:石門、台頭、燕河。這六座城向東護著關門,向西圍繞永平,都是靠近山海關的戰略要地。孫承宗命令這六座城嚴防死守,然後以此為據點,開始收複失地。

當京師正在戒嚴的時候,天下勤王兵先後來到的有二十萬人,都駐紮在薊門以及京師近郊,他們相互觀望,沒有拚死衝殺。皇帝屢次下詔督促,諸將也不時的出擊,然而卻殺不退敵人。

在戰爭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馬世龍請求先收複遵化,孫承宗說:“不行,遵化在北麵,想攻下來很容易,卻難以守住,不如暫且留下它,以分散敵人的兵力。如今應當大造聲勢,佯裝攻打遵化,使放人派不出軍隊,我們調集豐潤、開平的軍隊,聯合山海關的軍隊攻打灤州,同時派騎兵攻占永平。打下灤州、永平,那麼山海關、永平就連在了一起,這時候再攻打遵化就容易了。”

商議好以後,孫承宗親自督戰。五月十日,祖大壽和張春、邱禾嘉的軍隊先到達灤城外,馬世龍和尤世祿、吳自勉、楊麒、王承恩相繼來到,第三天攻下灤州。副將王維城等也收複遷安。清軍看到永平難守,也撤兵回去了,孫承宗大軍進駐永平。十六日,謝尚政率軍收複遵化。清軍見大勢已去,慌忙撤走了全部軍隊。

戰爭勝利以後,思宗論功行賞。加封孫承宗太傅銜,賜蟒服、白金,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孫承宗接受了其他的賞賜,卻堅決辭去太傅的封號,並且屢次上疏要退隱田園。思宗好言勸勉,不許他退隱。後來有小股的反叛勢力作亂,孫承宗令大將王威打敗了他們,皇上又賞賜銀幣。冊立東宮的時候,加封太保。以後還有加封,每次他都要求辭去封號,堅持辭官回家。思宗命內閣大臣商議孫承宗的去留問題,誰也決定不了。思宗親自派特使降旨慰問,孫承宗沒有辦法,隻好擔負起職責,視察軍事。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孫承宗出關東巡,到達鬆山、錦州。剛剛入關,又向兩巡視,協十二路全部巡查完畢才回去。根據巡查的情況條陳上疏邊防政務共八件事,都被思宗采納。到五月,這一任期的政績考核完畢,皂帝下詔加太傅銜兼食尚書的俸祿,世襲尚寶司丞,賜予蟒服、銀幣、羊酒,他還是堅決辭去太傅銜不接受。

崇禎四年(1631)七月,孫承宗打算恢複以前那種牢固的防守,就令祖大壽等人率兵四千駐守大淩河,又征發一萬四千人築城。八月六日,築城才二十天左右,大淩河的城牆剛剛修完,城上的矮牆剛修完一半,後金突然發兵攻到城下,並於當天開始圍城,明軍倉促之間緊閉城門,拒不出戰。孫承宗聽說以後,親自來到錦州,派吳襄、宗偉前往大淩河救援。但是,寧遠巡撫邱禾嘉向後推遲了好幾天,吳襄、宗偉被阻擊,大敗於長山。

到了十月,大淩河已經被圍困三個月,守軍物資耗盡,祖大壽假裝投降,借機跑回錦州,大淩河城又被拆毀。

大淩河的失守,引起了朝廷內部的攻擊,說他們修築大淩河是錯誤的決策。孫承宗很生氣,連連上疏稱病求退。

崇禎帝為平息朝中的不滿情緒,批準他回家養病。

大明將亡城破身死

孫承宗在家閑居,享受了一生中最平靜的一段日子。

平靜的日子倍覺短暫,一轉眼就是七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孫承宗已是76歲的老人了。這一年,清兵大舉進兵,統帥是大將多爾袞,他是皇太極的弟弟。他想馬上帶兵攻打北京城,皇太極攔住他說:“我們要先攻高陽,再攻北京。孫承宗在高陽閑居,我們把他捉住,明朝就沒能人了。”

多爾袞帶兵包圍了高陽縣城。他本來想攻下高陽輕而易舉,等到了城下一看,卻驚呆了,隻見城牆上戒備森嚴,城頭上威風凜凜地站立著須發皆白的孫承宗。他帶領自己的家人,組織好城裏的鄉親,準備迎接進攻。

多兒袞麵對孫承宗高聲喊話:“孫將軍,我敬佩你是大明朝的英雄,你如果停止抵抗,我就會饒你不死,你如果負隅頑抗,大軍一過,你們誰都活不成。”

孫承宗冷笑一聲說:“我一生征戰多年,寧可戰死沙場,決不投降,你也不必多說廢話,快放馬過來。”

多兒袞見勸降無效,就下令攻城。哪知城上早有準備,滾木、檑石、弓箭像雨點一樣砸了下來,使攻城的清兵死的死傷的傷。多爾袞非常生氣,下令強攻。清兵像潮水一樣湧了過來,孫承宗終於因為寡不敵眾,城破被俘。他的兒子、孫子全部戰死。

思宗聽說以後,非常悲傷,命有關部門優加撫恤。

首輔楊嗣昌、薛國觀等人暗中不執行,隻是官複原職,厚葬罷了。到了南明福王時,才贈予“太師”的稱號,諡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