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迫使孫承宗下台,魏忠賢把他的黨羽高第推舉為兵部尚書。高第非常害怕擔任這個職務,不敢接受。他找到魏忠賢,一邊叩頭一邊大哭,求魏忠賢放過他,自己實在不能勝任。魏忠賢生氣地說:
“你這個沒用的東西,別人想當還當不上呢。前麵就是火坑你也得跳,不要再說了。”高第見沒有希望辭官,灰溜溜的走了。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五日,皇帝下旨,正式任命高第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等處軍務。
高第把心一橫,硬著頭皮走馬上任了。
高第來到前線以後,大力推行排擠孫承宗、退守山海關的“政策”,孫承宗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經常反駁得他啞口無言。高第自歎不是孫承宗的對手,深深的遺憾不能完成魏忠賢交給自己的任務。
經曆了這一次次的鬥爭,孫承宗已無心戀戰,兩軍陣前,他從不退縮,朝中的鬥爭卻讓他心灰意冷。於是,他更加迫切地要求辭去自己的職務。硬說自己病得厲害,實在難以勝任。熹宗見孫承宗去意已決,也沒有辦法,隻好批準他的請求。熹宗特地把孫承宗加封為光祿大夫,賞賜了很多金銀綢緞等東西,又派專人送他榮歸故裏,同意孫承宗回老家養病。
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被圍。實際上當時的士兵有十多萬人,高第上疏說守寧遠的士兵隻有五萬,根本守不住,請求撤兵。孫承宗知道以後,通知戶部:“高第初次來到邊關的時候,撥給他的是十一萬七千人的糧餉,如今隻給他五萬人的糧餉就足夠了。”高第知道這件事以後,嚇壞了,真的按五萬人的糧餉發下來,哪裏夠用啊。於是又上疏說自己搞錯了,高第因此以“妄言”
獲罪。
敗軍之際再次掌兵
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突破山海關,十月,進入大安口,攻占遵化,將要迫近北京。新皇帝名叫朱由檢,史稱思宗,執政時間不長,沒有經驗,所以非常驚慌,忙問群臣是否有退敵的計策,朝廷大臣眾口一詞:
“在這危急存亡的關頭,非孫承宗掛帥出征,不能挽救時局。”思宗趕忙下詔,召孫承宗進京,擔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鎮守通州。國難當頭,義不容辭,孫承宗火速進京,入朝進見思宗。思宗慰勞了孫承宗以後,急忙問守城退敵的計策。孫承宗上奏道:“臣聽說袁崇煥駐守薊州,滿桂駐守順義,侯世祿駐守三河,這樣很好。我還聽說尤世威回到昌平,尤世祿駐守通州,好像不太合適。”思宗問:“你想固守三河,是什麼意思?”孫承宗說:“固守三河可以此為據點,防止敵軍西進和南下。”
思宗說:“太好了,還是先生胸有城府,深謀遠慮。不過,你怎麼樣為朕保護京師?”孫承宗說:“當危急時刻到來的時候,守城的士兵苦於挨餓受當時,北京城外就能看到遍地烽火在燃燒,孫宗帶領二十七騎人馬出東便門,以最快的速度赴通州,以至於路上跑丟了三個人。凍,這不是好辦法。應該修築有利的工事,加大犒賞的力度,以此來穩定人心。”他們談了很多,孫承宗所說的每一條建議,思宗都非常認可。最後,思宗說:“先生不必到通州去了,你為聯總督京城內外防禦事務,留在朕身邊隨時參謀,不更好嗎。”等孫承宗從皇宮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午夜了。他也沒有睡覺,連夜巡視都城的防衛情況。黎明的時候,又起身巡視外城。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他才放心。
到了第二天半夜裏,忽然傳來聖旨,說是敵人馬上要攻打通州,形勢危急,要孫承宗立刻趕往通州,主持軍務。當時,北京城外就能看到遍地烽火在燃燒,孫承宗帶領二十七騎人馬出東便門,以最快的速度奔赴通州,以至於路上跑丟了三個人。到了通州城下,守門官兵拒絕任何人進城,後來總兵大人來到以後,才放他們進來。
進城以後,也沒有時間休息,立刻與保定巡撫解經傳、禦史方大任、總兵楊國棟登上城上的矮牆固守。這時候,大清兵已經迫近都城,於是又急忙派遣遊擊尤岱率領騎兵三千人支援,派遣副將劉國柱督軍二千與尤岱會合,同時征調密雲兵三千人在東直門紮營,保定兵五千人在廣寧門紮營。
北京方麵,思宗忙調集各路大軍勤王。袁崇煥得知清軍入關的消息,心急如焚,也馬上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去京師救援。他們趕到北京城外,同圍攻廣渠門的清軍激烈交鋒,其他各路勤王軍也陸續趕到,一場惡戰,把清軍殺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