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戍邊功臣 戎馬帝師 孫承宗(4)(1 / 2)

孫承宗並不買他的賬,反而非常厭煩。當時孫承宗剛剛準備出關,打算遠巡寧遠,聽到這個消息,馬上給皇帝上疏,表示反對:“讓太監視察前敵、犒賞三軍,是宦官竊國的前兆,望皇上收回成命。”不過,劉朝等人已經出發,熹宗也信任魏忠賢,認為魏忠賢也是出於一片愛國之心,孫承宗有點不近人情,也就沒有阻攔。當劉朝等人到來以後,他們原來以為肯定會受到熱烈的歡迎,誰知道他們把東西放好,走進孫承宗的大帳,孫承宗才從裏麵出來,麵無表情地說:“不知幾位公公駕到,一路辛苦了。這裏條件簡陋,僅有清茶一杯,公公不要嫌棄。孫某還有軍務在身,恕不奉陪。”說完,轉身就走。

這時太監劉應坤說:“將軍慢走,魏大人有幾句話讓我說給您。”孫承宗冷冷地說:“那你就說吧。”劉應坤說:

“魏大人仰慕孫大人的文韜武略、治軍有方,有意跟孫大人做個朋友,不知孫大人意下如何?”孫承宗鄙視地哼了一聲,一句話也不說,大踏步地離開了。這一下可把幾個太監氣壞了,他們到哪兒都是頤指氣使、前呼後擁,哪裏受過這樣的冷落。他們一氣之下,當天就返回了京城。他們見了魏忠賢,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魏忠賢雖然很生氣,但也沒有辦法。

天啟四年(1624年)十一月,孫承宗西巡,想到他給朝廷的奏折皇帝不一定能親自看到,就決定趁慶賀熹宗生日的機會回京麵奏。在回京之前,他先給熹宗發了一份請示的文書,其中寫道:“老臣已經三年沒見到陛下了,非常想念。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裏,我遠望京師,無比的想念、眷戀。現在我巡查東北,離京城幾千裏。我計劃十二日進京,十三日隨班早朝,十四日與同官恭賀萬歲的生日,再選其他日子上奏機要大事。可以嗎?辦完事我就返回邊疆。”

孫承宗打算回京的事,被魏忠賢的同黨魏廣微知道了,他急忙告訴魏忠賢,他根據自己的想像,懷疑孫承宗這次進京是衝著魏忠賢來的,就添油加醋的說:“孫承宗帶領數萬軍隊,將要回京‘清君側’,兵部侍郎李邦華作他的內應,到那時,你的下場可就慘了!”魏忠賢陷害忠良,做了不少虧心事,就信以為真,他急忙跑到熹宗麵前,跪倒在床前痛哭流涕,哀求熹宗給予保護。

熹宗向來寵愛他,他這麼一哭,覺得他很可憐,於是就讓內閣擬旨,阻止孫承宗進京。聖旨說:“將軍督師關外,勞苦功高,他日應當另行嘉獎。然而,邊關軍事重地,主帥不可擅離職守。將軍對朕雖有教誨之恩,但是,無旨擅自離開守地,不是祖宗的律法所能允許的,違反以後,決不寬容。”魏忠賢得到聖旨,興衝衝地回到府裏,立刻命人帶上聖旨,前去阻止孫承宗進京。這時候,孫承宗沒有帶一兵一卒,隻身一人來到了通州,他連續接到快馬傳來的三道命令,被迫返回山海關。但是,魏忠賢仍然不放心,派東廠特務前去偵查,發現孫承宗真的回去了,這才放心。魏忠賢把孫承宗看作最大的危害,指使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等人連連上疏詆毀他,甚至把他比作王敦、李懷光。孫承宗聽說以後,有些情緒,也上疏請求罷免自己。熹宗也沒有糊塗到極點,仍然信任孫承宗,對他們的誣陷置之不理。熹宗知道,自己的老師雖然性情耿直,得罪了不少人,跟一部分朝臣沒有處理好關係,但還不至於反叛朝廷。魏忠賢見皇帝不認可,隻好耐心等待時機,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山海關總兵馬世龍是孫承宗的部下,聽信從後金逃回來的劉伯漒的話,派副將魯之甲為前鋒、參將李承先殿後,領兵偷渡柳河,想一舉拿下耀州。當時渡河時間緊急,隻借了少數的漁船。

因此,渡河時間很慢,過了四天四夜還沒有渡完。這件事情被後金的探子發現了,後金在對岸布下伏兵。一天夜裏,就聽一聲炮響,喊殺聲四起,後金突然發動襲擊。

馬世龍知道中了埋伏,慌忙命人抵抗,無奈事出突然,明軍正在渡河,有的正在休息,盔甲也沒有穿戴,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殺得大敗。明軍被射死、殺死、落水而死的共計四百多人,馬匹六百多匹,還有大量的軍用物資全都成了後金的戰利品。這次戰役在曆史上叫做“柳河之役”,損失雖然並不大,也是馬世龍背著孫承宗自作主張發動的襲擊,但是,卻成了閹黨攻擊孫承宗的口實。

在魏忠賢的授意下,閹黨顧秉謙、魏廣微等人連連向皇帝上疏,要求追究戰爭失敗的責任。要求把馬世龍抓捕歸案,孫承宗有領導責任,也應該予以懲罰。奏折由閹黨們輪流遞上,前後達幾十封之多。孫承宗極度地氣憤,連上兩道奏折,要求把自己罷官。

不管怎麼樣,熹宗對自己的老師還是尊敬的、信任的。前幾次,孫承宗要求把自己罷官,熹宗總是苦苦的勸慰、挽留,這次依然是沒有批準。這可能是在閹黨的打擊下,唯一可以受到禮遇的人。其他的東林黨人如楊漣、魏大中、左光鬥、顧大章等人都相繼死在獄中。他們知道熹宗對孫承宗的尊敬和感情,所以也不敢太過分了,以免自身難保。他們隻好從長計議,逐漸的排擠孫承宗。魏忠賢曾經派他的黨羽梁夢環到邊關巡查,想抓住孫承宗的把柄,再治他的罪,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