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戍邊功臣 戎馬帝師 孫承宗(3)(1 / 3)

快要走到山海關的時候,孫承宗望著連綿起伏的群山,豪情在胸,少年之誌,如今終於可以實現了,他豪邁地說:“前任經略已經去了,代替他的又將如何?我雖有滿腔豪情,前途也未可知。與其以天下之大交付給不可知之人,不如以天下之大交付給不可知之我!”

到了山海關以後,孫承宗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在邊疆建功立業了。他馬不停蹄,大刀闊斧,進行了一係列整頓。他命令總兵江應詔負責重新製定軍製,袁崇煥負責修建軍營房舍,李秉誠負責操練火器,鹿善繼負責整頓後勤,管理軍中儲備,沈棨、杜應芳負責製造盔甲營帳,孫元化修築炮台,宋獻、程侖主要負責購買軍馬,萬有孚主要負責采伐樹木。在前屯,他命令遊擊祖大壽幫助金冠於覺華,副將陳諫幫助趙率教。遊擊魯之甲負責幫助救濟難民,副將李承先負責訓練騎兵,參將楊應乾負責招募遼人參軍。

針對兵將分離,管理混亂,調動不迅速這些弊端,他們重新製定了兵製:“一、建立營房。三千人為一營,五人為一房,把十五營分為三部。二、將帥把營部作為堅守的崗位,兵不離將,將不離帥。三、負責帶兵的和負責教練的分工明確。經過這樣整頓,提高了軍隊調動的靈活性,增強了戰鬥力。”

當時,駐守山海關的兵力名義上是七萬,但紀律散漫,有很多人冒領糧餉。孫承宗逐一檢閱士兵,重新核實造冊。淘汰的士兵約有幾百人,遣還河南、真定的老弱殘兵一萬多名,把他們的盔甲發放給所救的難民,其中的七千人參了軍,負責守衛前屯。

在修關禦敵方麵,孫承宗雖然反對修重關,但不等於不修。在水路方麵,在望海台安裝大炮,以防敵軍從水路進犯。陸路方麵,從海邊到石城修三道關,可以駐紮一萬多人。經五個月的精心經營,基本穩定了山海關的局勢,並為恢複遼西失地,提供了強勁的後方。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八日,孫承宗帶領大軍出山海關,向東巡查三百多裏,到達寧遠城東的杏山附近。通過這次東巡,更加堅定了他發展寧遠的決心。

正當他躊躇滿誌,準備大修寧遠城的時候,卻受到了來自保守官員的壓力。當初鳴泰之所以成為遼東巡撫,是由於孫承宗的推薦。後來,發現第二天早上,孫承宗來到中前所視察。他登上城樓,向東北方向眺望,但見山巒起伏,莾莾蒼蒼,在朝陽的照耀下分我的壯麗。有名無實,很多軍機大事都不跟他商量。鳴泰很不高興,上疏皇帝說自己有名無實,說承宗獨斷專行,不如及早回京。孫承宗聽說以後,也稱病辭職。言官們都上疏皇帝,要求保留孫承宗的職位,指出鳴泰的錯誤之處,巡關禦史潘雲翼說:“鳴泰身為巡撫,不知與孫大人同心協力共同扶保我大明江山,在邊疆時,一計未出,寸功未立,反而以個人權利的得失心存不滿,臣請罷免鳴泰。”

熹宗見群情激奮,言之有理,就罷免了鳴泰的巡撫之職。

鳴泰雖然沒有功勞,但也並不阻撓孫承宗的軍事方針的實施,他被罷免以後,朝廷派來了膽小如鼠的張鳳翼。有了上次鳴泰的經驗,孫承宗怕落個獨斷專行的名聲,軍事上的事往往同張鳳翼商量。張鳳翼生性怯懦,極力主張守關。孫承宗非常不高興,有一次帶領眾將出關巡視,到達寧遠以後,孫承宗把眾將召集到一起,再次討論防守的重點。沒想到,大部分讚成張鳳翼的看法,他們看到塞外這麼荒涼,實在不是駐守的好地方,唯獨馬世龍提議駐守中後所,而袁崇煥、鹿善繼和副將茅元儀等人極力主張守寧遠。孫承宗讚成袁崇煥等人的意見,但是僉事萬有孚、劉詔極力反對。

孫承宗看到意見統一不了,將領多有怕苦厭戰的心態,隻好臨機獨斷,力排眾議,當即命令滿桂與袁崇煥共同守衛寧遠城。

雖然孫承宗的邊防大計仍然按照他的既定方針去辦,但在邊疆始終是兩個聲音。跟孫承宗唱對台戲的就是張風翼,他竟然說:“遼東貧瘠荒遠,國家就是放棄整個遼東,也還是全盛的中朝大國。比如大寧、河套等地現在都已經放棄了,對國家有什麼損害?現在,全國之內沒有一個人打算恢複全遼,他孫承宗一個人就能恢複嗎?”他甚至對別人說:“孫承宗把我放在寧遠這荒涼的邊塞,這是在殺我啊!”他害怕得要命,急忙把孩子老婆送回老家。為了穩定軍心,讓朝廷支持自己,孫承宗於天啟四年(1624年)二月上《邊防大計疏》,駁斥了張鳳翼的亡國言論,他說:“山海關以外的各個城池,其中的居民又是民又是兵,我們是在以遼人守遼土,遼人安居樂業,努力耕種,就會使山海關以外的戰備情況得到很大的改善,這樣,關內的戰備就不用那麼緊張。如果守在關內,那麼,我們的戰略縱深就很淺;如果守在寧遠,那麼它就成了山海關的重關,我們的京師於是就遠在千裏之外。假如後金前來攻城,由於是遼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所以遼兵必然死守,何愁寧遠守不住呢。現在,朝中一些保守的庸人,要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實在是亡國之計。望陛下當機立斷,堅定守寧遠的決心,臣願肝腦塗地,報效陛下。”熹宗為孫承宗的忠心和保衛邊疆的決心所感動,當即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