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命祖大壽修複燒毀的寧遠城,並命令駐軍盡快重建從山海關到寧遠之間被燒毀的各個城池。號召遼人回歸故居,開荒種地,重建家園。同時又發展采煤、煮鹽、海運等各項事業。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當地人民逐漸的富足,為對敵軍事鬥爭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寧遠城修好後,孫承宗派袁崇煥鎮守。他自己則坐鎮山海關。隨著寧遠城經濟的發展,防衛的日漸鞏固,明軍的防線也不斷向前推進。天啟五年(1625年)夏天,孫承宗派遣軍隊分別據守錦州、鬆山、杏山、石屯以及大淩河、小淩河等各個城池。明軍的防線從寧遠又向前推進了二百裏,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這樣,從天啟二年關外淪陷以後,在孫承宗的努力下,向東向北拓展國土四百多裏。
當年的失地全部收複。這道防線不僅保衛著山海關免受攻擊,而且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裏,基本上穩定了河西走廊的戰局,使後金難以從這裏突破。
孫承宗之所以取得這樣大的成就,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麵:
首先是自己的雄才大略,正確的方針。主要是建立了以寧遠為中心的防衛體係。然後是調動安撫各方麵的力量。“以遼人守遼土”,命楊應乾所招募的遼人士兵戍守寧遠,節省了很多朝廷的經費,提高了士兵的守土熱情;派使者去朝鮮,使它聲援大明;在東江犒賞毛文龍部。
毛文龍部雖然名義上歸朝廷管,但有貪功,冒餉、不肯受節製,難以調遣等問題。危難時刻,隻有好好安撫。
現在形成了遼人、朝鮮、毛文龍部以及朝廷軍隊四方勢力共同抗擊後金的局麵。
其次是用人得當。大將袁崇煥,忠君報國,有勇有謀,在駐守山海關的時候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勳。孫承宗慧眼識英才,知人善任,大膽起用了袁崇煥。關鍵時刻商議大事,總是不謀而合,英雄所見略同。在實現自己的守關方針過程中,孫承宗如虎添翼。
第三是時局發展的有利。朝廷方麵,魏忠賢獨攬大權,他想拉攏孫承宗,同時也為了討好皇上,派他的黨羽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向前線運輸大炮、盔甲、弓箭等軍用物資數以萬計,又贈送白金十萬兩,蟒、麒麟、獅子、虎、豹等各種樣式的金幣,賞給有功的將士,賞賜給孫承宗蟒服、白金,以表示慰勞之意。敵軍方麵,後金內部也是矛盾重重,財物不足。勞師遠征,士兵也是怨聲載道,所以暫緩對明朝的進攻。
紛亂的朝臣之爭
當初,蒙古虎墩兔素是總督王象乾的招撫對象。他的部下抽扣兒,經常出去搶劫。這一天又到邊境上搶劫,被趙率教抓住,當場斬殺四個人。招撫僉事萬有孚與趙率教有過節,於是就以故意破壞招撫大事為理由,告訴總督王象乾。王象乾把這件事告訴兵部尚書董漢儒,依法當斬。孫承宗聽說以後,給董漢儒寫了一封信,說趙率教屢立戰功,這次殺搶劫之人,也情有可原,希望讓他戴罪立功。孫承宗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又是皇帝的老師,所以,趙率教免得一死。還有一次,孫承宗派遣王楹戍守中右所,保護著他的部下出去采伐木材,被西部朗素所殺。孫承宗大怒,派馬世龍前去征剿。王象乾害怕破壞安撫大局,勸說孫承宗不要征剿。孫承宗剛要上疏爭辯,王象乾知道爭不過他,這裏麵的矛盾實在難以處理,幹脆自請辭職。
孫承宗看到總督和督師之間往往有矛盾,就建議督師、總督隻設一個就行。如果設總督,就罷了自己的督師的職務,不罷自己的職務,就不要設總督。還有巡撫,層層掣肘,工作很難開展。巡撫張鳳翼拒不同意孫承宗的觀點,膽小怯戰,堅決阻止守寧遠城,孫承宗讓其搬到寧遠去住,這一下可激惱了張鳳翼,說孫承宗想讓他去死,孫鳳翼就跟孫承宗結下了深仇大恨。孫鳳翼就和他的同鄉淩雲翼、萬有孚等人極力詆毀馬世龍,來打擊孫承宗。居無何、萬有孚被薊州巡撫嶽和聲所彈劾,更加懷疑是馬世龍和袁崇煥設計陷害,這兩個人也與孫承宗誌同道合。於是,複雜的鬥爭就開始了。他們就糾集起來,共同找到萬有浮,阻撓出關大計,給事中解學龍也大力抨擊馬世龍。孫承宗非常氣憤,向皇帝上疏,慷慨陳詞:“把敵人阻擋在家門裏麵,與阻擋在家門外麵,形勢是不一樣的。把敵人阻擋在二百裏地以內,與把敵人阻擋在二百裏地以外,形勢又不一樣。廣寧這個地方,離我們遠而離敵人近;寧遠這個地方,離我們近而離敵人遠。我們不進逼敵人,敵人將會進逼我們。今天既然不能恢複遼東,但是寧遠、覺華堅決不能放棄。請陛下不要考慮廷臣所議論的主、客之兵是否可以長久的戍守,內地的糧餉是否能長遠的輸送,關外的土地人民是否可以放棄,修城屯糧備戰防守是否可以繼續。再看看敵人情形,是否可以坐著就可以消滅。臣不敢做百年的長遠大計,隻考慮五年之內究竟怎麼樣。如果臣所說得不恰當,立即罷斥微臣以定國家大計,不要猶豫不決,使那些明哲保身、怯懦怕戰的庸俗之臣眾口附和,以殺臣一個人而誤天下大計。”然後又為馬世龍辯解,而告發萬有孚等人的暗中結交的陰謀。奏折遞上去之後,孫承宗因為言語過激而被訓斥,張鳳翼也請求罷官回京,而讓喻安性代替他。關於總督的裁撤問題,經過朝臣議論,總督不可以裁撤,命吳用先代替王象乾為總督。孫承宗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他感到報國之心不被理解,做個好人真難啊!既要努力工作,還有人在一旁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