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到北京,朝野震動,輿論大嘩。禦使方震孺上疏,請求罷免兵部尚書崔景榮,由孫承宗接替他。朝臣們都知道孫承宗曉暢軍事,對邊關的防守、用兵很有一套,又謀事周密,老成持重,紛紛讚成。還有人提議,在兵部設侍郎一職,由孫承宗擔任,主要負責東北邊疆的戰事。熹宗說:“東北邊疆固然重要,但是,每一次先生給我講課,都使我受益匪淺,朕實在舍不得讓先生離開。再說了,朕知道的治國用兵之道多了,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這樣也有利於大明的江山社稷。現在,我大明人才濟濟,眾位愛卿可以推舉他人。”朝臣們一再推舉孫承宗,禦史方震孺說:“在此國難當頭之際,非孫承宗不可挽救大局,請陛下三思。”熹宗沉默多時,同意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任東閣大學士。但是,不許他離開京城,以便於隨時顧問國家大事。
孫承宗上任以後,上疏陳述當時軍事體製和作戰指揮上的弊端,請求改革,主要內容有三:一是“兵多不練,餉多不核”。是說軍隊訓練差,軍人素質上不去;後勤供應管理混亂,有的冒領,有的不夠,也影響戰鬥力。二是“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臨陣,而以文官指發;以武略邊,而且增置文官於幕府”。指出當時“以文製武”機製的弊端。這樣相互牽掣,影響訓練效果,影響將兵的溝通,最後影響的是戰鬥力的發揮。
三是“以邊任經、撫,而日問戰守於朝”,指出朝中不明白前線的具體情況,容易瞎指揮,出現決策性的失誤。
因此,他主張重將權,選擇一位有韜略、有主見的大將,授予他臨機專斷之權,不要讓他受不懂軍事的文官的壓製。此外,還要安撫遼西、撫恤遼民、裁減京都的軍隊等,這些都得到了明熹宗的批準。
天啟二年(1622年)三月十八日,由於前線形勢危急,熹宗又舍不得孫承宗前去,隻好派王在晉去山海關督導軍務。臨行前,熹宗賜予他尚方寶劍,親自送到午門以外,囑咐他說:“東北的安全大計,就全靠你了。你一定要認真謀劃、謹慎行事,千萬不能有疏漏之處。等到邊疆穩定以後,朕親自為你擺宴慶功。”王在晉感激涕零,對皇上說:“承蒙皇上如此信任,臣一定盡心竭力,不辜負皇上的重托。”
王在晉到達山海關半個月以後,提出了“拒奴撫虜、堵隘守關”的方針。所謂的“撫虜”,就是由朝廷拿出大筆金錢收買蒙古貴族;所謂的“拒奴”,就是防衛後金的入侵。他幻想著由蒙古貴族軍隊抵擋後金軍隊,這樣就可以一舉兩得,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坐致太平。所謂的“堵隘”,是在山海關外再修一座關,稱為重關。本來,王在晉還想利用蒙古貴族的力量攻打廣寧,但是,他的好朋友薊遼總督王象乾說:“得到廣寧也守不住,罪過更大,不如不圖廣寧,而在山海關外再設置一道關,作為屏障,既護衛了山海關,也護衛了京師。”王在晉以為這是一條妙計,於是就把“撫虜堵隘”定為守關方針。
五月,他正式提出修築重關的計劃。從芝麻灣或八裏鋪再築一道城牆,長約三十多裏,向北繞過山峰,向南修到大海,把關外的一片石、角山和歡喜嶺等戰略要地都包羅在內。這樣就可以使關外有關,牆外有牆,再派四萬人守衛,就可以使邊疆穩固,抵擋後金的入侵。但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花很多錢,用很多人力,還要經曆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最後,他決定在八裏鋪地方修築重關,估算了一下費用,需要用去九十三萬兩白銀。他把自己的設想上奏朝廷,熹宗批準了他的建議,同意先發帑金二十萬兩,其餘費用以後陸續撥發。
自從上次孫承宗提議重將權以後,邊關主要將領可以堅持自己的意見。王在晉提出築重關的建議遭到他的部下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認為王在晉修築重關實在不是高明的辦法,是一種怯懦的、保守的辦法,不是根本大計、長久之計,於是就極力勸阻。王在晉固執己見,根本聽不進不同意見。袁崇煥看到自己勸說不了王在晉,就向當時的首輔葉向高寫信,陳述了自己的意見。葉向高做事還算穩妥,他一時拿不定主意,就拿到朝堂上議論,他說:“東北前線有兩種意見,王在晉主張修重關,袁崇煥等將領們反對修重關。一方說,重關萬萬不可少,作用很大;一方說,重關沒有作用,白白地勞民傷財。這件事我們要慎重對待,不能主觀臆斷,輕易下結論。大家說怎麼辦呢?”話音剛落,就聽一人聲如洪鍾,高聲說道:“要想決定邊防大事,就要親自到前線看一看,然後才能確定誰是誰非,我願親自去邊疆察看。”正在熹宗愁眉緊鎖的時候,他一看是自己的老師出麵了,心中既高興又有點悵然若失。不過,熹宗深信老師能把這件事處理好,最終還是批準了老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