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差巡邊拒修重關
孫承宗這次出行,受到了熹宗的重視,也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特加封太子太保,賜給蟒玉、銀幣。臨行時,熹宗率群臣送到午門以外。君臣在一起這麼長時間了,已經有了深厚孫承宗的車營類型的感情,此時的分別,自然是依依不舍,熹宗說:“你去邊疆,就和朕去邊疆一樣,願先生早日料理完邊疆的事務,早日回朝,再為朕論天下大事。”孫承宗說:“陛下厚愛,臣一定以死相報,請陛下回宮吧。”
六月二十六日,孫承宗由兵部主事鹿善繼等陪同到達山海關,也沒有休息,當即就認真巡視了山海關和王在晉所主張建築的八裏鋪新城。他一看,所謂的新城指的是再向南推進四裏地,其實相當於舊城的加固,而且工程很大,恐怕還沒有修完敵人就已經打進來了。於是,就這一問題同王在晉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首先,孫承宗心平氣和地說:“王大人想修新城、構重關,不知用意何在?”王在晉自以為是,侃侃而談:
“山海關以南是大海,如果敵人從海上進犯,很快就到了,這是防衛薄弱的原因之一;山海關以北是山,山比關高,敵人如果占領高山,再從山上向下攻擊,山海關也守不住啊。因此,我修的這一道重關南到海邊,向北繞過一片石、角山、歡喜嶺等戰略要地,山海關的防衛從此就可以沒有憂慮了。”
孫承宗靜靜地聽完王在晉的發言,疑惑地問:“新城建成以後,立刻把舊城的四萬守軍調過去嗎?”王在晉說:“不,應當再派兵守衛。”“這樣一來,八裏之內就有守軍八萬多人。那麼,一片石的西北就不能設重兵嗎?而且在八裏之內修築重關,新城的背後就是舊城,城中埋著大量的陷坑和地雷,這是為敵人設的呢,還是為新兵設的呢?新城如果可以守,還用舊城幹什麼?如果不可以守,那麼如果四萬新兵一旦潰敗,是開關放行呢,還是閉關讓敵人殺戮呢,還是讓他們投降呢?”孫承宗提出自己的疑問。王在晉說:“新城有三道關口,假如戰敗以後,可以從那裏撤退進關。”“如像你所說的那樣,敵人打過來的時候,我們的軍隊還像以前那樣逃跑,你修這道重關還有什麼用處呢?”孫承宗盯著王在晉的臉,步步緊逼。此時王在晉有點心虛,紅著臉說:
“我準備在山上再建三座寨,用來接應逃跑的士兵。”孫承宗很生氣,為了不至於鬧得太僵,他強壓怒火,盡量用平靜的聲音說:“王大人,這可不是用兵之道。該進軍的時候,後退的人要斬首;該撤退的時候,要有組織的撤退。大人不想練兵,隻知道修城,這不是取勝的根本。軍隊還沒有打敗仗,你就先修寨等待他們,這不是教他們臨陣脫逃嗎?況且如果打敗的兵能進關,敵人就不會跟著殺進來嗎?現在,你不打算收複失地,還勞民傷財修重關以圖自保,丟棄以前的城池,山海關以外,你是不想要了。天天在內部吵著要修關防守,京師以東還有安寧的地方嗎?”
王在晉在用兵打仗上比孫承宗差得遠,經過這一番追問,竟然啞口無言。但是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說:
“你講的何嚐不是,但是目前隻有防守了。”孫承宗見不能說服王在晉,話不投機,就起身告辭。
第二天早上,孫承宗憂心忡忡,來到中前所視察。
他登上城樓,向東北方向眺望,但見山巒起伏,莽莽蒼蒼,在朝陽的照耀下分外的壯麗。前麵的臨海靠山之處,不就是寧遠嗎?覺華島聳立在海中,與寧遠遙相呼應,好像人的左右腋,可以作為遏製敵人進攻的有利地形,這個地方哪能不守呢?他簡直就是天然的重關啊!他指著寧遠的方向,豪邁的說:“隻要堅守此地,二百裏大好河山,盡歸我大明王朝。從此,京都可以安享太平了。”
孫承宗做到了心中有數,馬上召集眾將商議如何防守。
監軍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遼寧興城以東三十裏海中,現在叫做菊花島),袁崇煥主張守寧遠(今遼寧興城),王在晉則主張守中前所(今遼寧綏中縣前所)。孫承宗聽取了眾人的發言之後,也闡述了自己的意見:“覺華島孤孤單單的聳立在海中,如果敵人在陸上進攻,顯然不能阻擋;中前所離山海關太近,沒有必要再設重兵;唯有寧遠,依山靠海,實在是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裏防守好了,遠離京師,京師就很安全了。我同意袁崇煥將軍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