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1563—1638年),保定高陽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剛剛入朝,正趕上清兵犯境,從此就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除了被罷官在家閑居七年以外,他把一生都獻給明朝的邊防事業。
他冷靜機智,老成持重,幫朋友妥善處理了“梃擊”
一案。他胸懷韜略,著眼大局,在任督師的四年裏,大刀闊斧地整頓了關外防務。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命袁崇煥、祖大壽等人前往寧遠(今興城)築城,距山海關二百裏,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曆經四年的艱苦戰鬥和苦心經營,終於拓展疆土四百餘裏,天啟初年的失地全部收複。
就在取得初步成果的時候,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與東林黨之間展開了尖銳的鬥爭。孫承宗是東林黨人,因此,他的軍國大計受到魏忠賢的多方掣肘。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孫承宗麾下的大將馬世龍出師受挫,被魏忠賢彈劾,孫承宗也不得不解甲歸田。
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繞過寧遠、錦州,深入腹地,直搗京城。明朝政府不得不重新起用孫承宗,恢複了他東閣大學士的官職兼兵部尚書,鎮守通州。在他的努力下,收複了永平、遷安、灤州、通化等地。在大淩河、右屯二城保衛戰中失利以後,他被彈劾再次罷官還鄉。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繞道內蒙,深入京都以南,進攻孫承宗的老家高陽城。孫承宗率家人和全城鄉民奮起抗擊敵人,最終城破被俘,誓死不投降,被清軍處死。
少年立誌保家衛國
明王朝是一個邊患不斷的王朝。自從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就一直騷擾邊境,曆屆皇帝都很重視這件事情,或者親率大軍平叛,或者派大將駐守邊疆。直到現在,民間還流傳著“燕王掃北”的故事,“土木堡之變”的故事,清兵入關的故事等等。
孫承宗出生的年代是明朝走向衰落的時期。東北的女真族逐漸地發展壯大,經常騷擾邊境。明政府特別重視邊防,派重兵把守寧遠、錦州一帶。因此,人們也喜歡談論保家衛國、建立軍功。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孫承宗出生了。
孫承宗出生在保定高陽縣一個農村家庭。他的家鄉離當時的都城——北京很近,隻有二百多裏,他經常聽說邊疆的戰事,父母也經常教育他長大以後要報效國家,因此,在孫承宗幼小的心靈中就有了建立軍功的誌向。
傳說他自幼天資聰穎,三歲就能背誦千家詩,十歲就考上了秀才,十三歲便中了舉人。他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嗓音洪亮,孩童時代在高陽城裏的大慈坑邊讀書,當時正是盛夏,坑裏有很多積水,成群的青蛙叫個不停,他感到很煩人,就對著池塘大喊:“別叫了,吵得心煩!”
這一下還真管用,所有的青蛙立刻停止了鳴叫。據說在當地還留下了一個歇後語:大慈坑的蛤蟆——幹鼓肚。
《明史》上也記載他“與人言,聲殷牆壁”,意思是說:
他在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把牆壁都震得嗡嗡作響。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還拜名師,學習十八般武藝,白天習文,夜間練武,從不間斷。
孫承宗慢慢地長大了,長成了一個健壯的小夥子。
他不想呆在家裏,一心想到邊疆去感受、去曆練,去尋找自己建功邊疆的夢。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他終於辭別了父母,隻身來到塞外。憑著他在家裏學到的知識,他決定一邊教書,一邊結交豪傑,研究行軍打仗的奧妙。
他身佩寶劍,騎著快馬,從飛狐關(河北淶源以北)、拒馬間直走白登(山西大同東)。又從紇幹(山西大同東紇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一路上,他結交了很多豪傑,走訪隱退在家的老將軍和當地的老兵,詢問他們周邊的軍事要塞,哪裏最險要,如何布置軍隊,對北部邊疆了如指掌。在遊曆中,也成就了他豪爽的性格。他曾經賣掉自己的馬,與朋友飲酒高歌。於是,他了解了邊疆的地理民情,行軍打仗的謀略。一次,他跟朋友痛飲之後,拔劍擊柱,長歎一聲:“可惜我空有報國之誌,卻報國無門。”然後高唱嶽飛的《滿江紅》,眾人都非常感動。其中有一位大哥對他說:“你為什麼不參加科舉考試呢?有了功名才能立身朝廷,到那時,何愁不能大展宏圖呢?”孫承宗認為這位大哥說的有理,於是就回鄉發奮攻讀,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參加了科舉考試,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好成績,被授予翰林院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