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說:“事關東宮,不可不問;事關皇宮,不可深問。”吳道南看著孫承宗,一臉的茫然。問道:“什麼意思?請細細地講來。”孫承宗喝了一口茶,接著解釋說:
“事關太子殿下的安危,又有首輔的安排,你都不能推托,這事你能不問嗎?但是,事關皇宮,追查深了,恐怕不好收場。弄不好,你就要丟官罷職。所以,龐保、劉成之下,不可不問;龐保、劉成之上,不可深問。”吳道南若有所悟,輕輕地連連點頭。就聽孫承宗繼續說道:
“還有一句話,就是:唯獨皇上能了結此案,不過需要您的密奏啟發。”此刻,吳道南心中豁然開朗,高興地對孫承宗說:“我聽孫大人這番話,似乎包含著三層意思,不知是不是。一是說謀殺皇太子的事件,性質嚴重,若不追究,嚴肅處理,就會助長危害皇太子的勢力,太子的安全就沒有保障。所以,龐保、劉成以下,都應該依法處斬,這就叫做不可不問。二是龐保、劉成兩位太監,牽涉到鄭貴妃,鄭貴妃又有皇上的寵愛,甚至是縱容,倘若深究下去,會使朝廷上下引發危機,這樣的結果皇上也不願意看到。我們勞而無功,弄不好還有罪。因此,此案不可深問。三是事關皇上的家事,外臣不便插手,還是由皇上親自處理為好。”孫承宗微笑著說:“對、對,您有密奏之權,請您把處理意見密報皇上,最後還是由皇上親自處理。”吳道南既然知道了怎麼辦,心裏輕鬆了許多,向孫承宗一抱拳,如釋重負地說:“聽君一席話,老朽茅塞頓開,還是您足智多謀,我在這裏多謝了,告辭!”說完,起身回府。
第二天,吳道南升堂問案。事情的原委早已真相大白,立判太監龐保、劉成斬立決;判張差淩遲處死。然後,密奏神宗,說明為什麼這麼處理,神宗心領神會。既然已經結案,朝野上下也就停止了議論。神宗把鄭貴妃、皇太子叫到一起,又召集了幾個內閣大臣,勸解了一番。
說太監龐保、劉成想挑撥貴妃和太子的關係,現在已經處死。這樣一來,就把責任全部推到太監身上。鄭貴妃心裏有鬼,見沒有追究自己,自然不再說話。太子生性老實厚道,也沒有提出什麼意見,這件事就這樣平息了下來。
帝前侍講參與軍機
泰昌元年(1620年),那個不受神宗喜歡的皇太子朱常洛隻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一命歸西了。他的長子朱由校即位,這就是曆史上的明熹宗。
此時的孫承宗,以廣博的見聞、出眾的才華,被選為左庶子,每天負責給皇帝講課。由於他在邊塞遊曆多年,耳聞目睹了許多奇聞軼事。他又天生的才思敏捷,慮事周到,對於治國安邦有一套自己的見解。所以,每當給熹宗講課的時候,都能讓他有所心得。他每次聽講完以後,總是說:“先生所講的話,讓朕明白了許多道理,您講得真是太好了!”因此,熹宗對孫承宗一直非常尊敬,動輒給予優厚的賞賜,不久以後,升為少詹士,仍然擔任皇帝的侍講。
然而,熹宗執政不久,東北邊疆就發生了嚴重的危機。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後金努爾哈赤調動五萬大軍,分三路向遼河以西撲來。二十日,大軍渡過遼河,進攻西平堡。守將羅一貴誓死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以身殉國,西平堡淪陷。當敵人攻打西平堡的時候,熊廷弼派王化貞增援,由於先鋒孫德功的叛變,援軍在努爾哈赤的阻擊下,頃刻瓦解,三萬多人被全部殲滅。熊廷弼見大勢已去,帶領大軍退守山海關。王化貞隨後也撤出關外,至此,山海關以外整個被後金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