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宦海沉浮 論語治國 趙普(3)(1 / 2)

太祖是何等人也,這句話可謂意味深長,別有一番滋味蘊涵在裏麵。太祖雖然口中說受之無妨,但在實際上卻觸及了自己獨攬大權和皇權尊嚴的要害問題。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趙匡胤從他奪取帝位的第一天開始是決不允許他的臣下來愚弄他,或者暗中奪取他的權力的,趙普跟隨太祖這麼多年,卻在此時犯了這個致命的錯誤。當時的不動聲色並不代表永遠的放縱。趙普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可能他也有些恃寵而驕,再者趙普多年為官也在無形當中樹立了不少政敵。這一切均成為他仕途上的障礙。隨後有人密告太祖說趙普屢次違反禁令,無視國家法規,竟然私運木材擴展府第。也該著趙普倒黴,接著在這個緊要關口又有官員冒充趙普的名義經商等問題。隨著調查的深入,太祖又發現趙普的兒子趙承宗竟然違反宰輔大臣間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樞密使李崇矩的女兒為妻,在太祖看來這有架空皇權的危險,所以立即命令其分開。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當時的翰林學士盧多遜及雷有鄰揭白之後就通宵閱讀此書。等到第二天應召時,太祖問起大臣們書中的事情,在朝堂之上隻有盧多遜一個人對答如流,因此獲得了太祖的賞識,在以後終於被拜為宰相。他跟趙普一直不和,趁此機會好幾次在太祖麵前說趙普的壞話,而趙普本人也因專權、貪財為很多大臣所嫉恨,並被人抓住把柄。宋太祖龍顏大怒,隨後設副相與趙普分掌權力,並監督相權,等於說太祖已經開始對趙普不太信任了,不久之後貶趙普為河陽三城節度使,最終趙普被罷相。但趙普也非等閑之輩,在以後的日子裏他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機會,並且堅信這一天遲早都會到來。太宗的即位再一次給趙普提供了升遷的良機。

燭影斧聲金匱之謎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駕崩,其弟趙光義(避匡字諱)即位,曆史上稱為宋太宗。關於這段弟繼兄位的曆史遺案,一直流傳有“燭影斧聲”的傳說。

後來大宋的王禹偁在《建隆遺事》中有這樣的記載:相傳趙匡胤在去世前一日,派人急召宰相趙普、盧多遜入宮,在病床前接見兩人,太祖深知自己時日不多,讓二人用筆墨紙硯記下自己的臨終遺言。並且把一些國家大事委任給二人。囑咐他們日後切記切實按照他的話來做,否則他死都無法瞑目。趙普二人不敢怠慢,連忙依照太祖的話一一記下。但是太祖讓他們記下的這些事情大多都是濟世安民的治國之事,最後竟然無一言涉及傳位人選。子嗣的問題是國家的大事,於是趙普等人嗚咽流涕地表示,這些大事他們一定謹遵聖諭而施行,但是二人提醒太祖還有一件要事尚未處理。趙匡胤於是詢問何事,趙普便回答說國家儲嗣未定,陛下萬一有不測,那諸王當中到底該立何人為繼承者?趙匡胤回答可立晉王(指趙光義)為皇位的繼承者。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趙普勸諫太祖說建立大宋王朝創業艱難,而今終於天下升平,理應由太子即位。不應考慮其弟趙光義,因為一旦這樣,很可能會後患無窮。到時候恐怕事情都無法挽回。可是太祖卻提起早在太祖建隆二年之時,皇太後杜氏病危,曾召入趙匡胤,太後問趙匡胤這宋朝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趙匡胤則回答說是靠祖宗和太後的功德。而皇太後則認為是因為柴氏孤兒寡母執政的緣故。如果當時後周立的是一位年長的君主,那太祖就不會輕易得到後周的天下。太後讓太祖在你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其弟趙光義(趙匡義),然後趙光義再傳給趙廷美,光美再傳給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如果太祖按照太後的意旨去做那北宋就不會有年幼的君主,那是大宋天下的大福了。趙匡胤表示一定不違反母親的指教,並讓趙普當場記下這些話,作為誓書,藏於一金匣子裏。這便是曆史上所謂的金匱之盟。後來太祖讓趙普二人把這些在病危之際所說的話記錄下來,他接著拿出宮中珠玉金器分賜給趙普和盧多遜,最後讓他倆各自回家了。殊不料於次日趙匡胤卻在長慶殿中去世。據說後來趙光義在即位後聽說趙普和盧多遜有這樣的建議,太宗甚為怨恨,其後果是盧多遜遭貶,據史書記載趙普當時隻是因為用女色取悅於太宗才得以獲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