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宦海沉浮 論語治國 趙普(2)(1 / 3)

二李叛亂的平定,從實際的作用來講,不僅僅是震懾了後周的舊臣,其意義更重要的是警告那些武將們必須服從於新的政權,切勿擁兵自重。趙普的計策也起到了一些效果。太祖本身是靠篡位奪取政權的,五代十國那種朝為同朝之臣,暮有君臣之分,武將們將弑主篡位視同家常便飯的陰影時刻縈繞在太祖的心頭。這一切均使太祖寢食難安,二李的相繼叛亂無疑證實了太祖的猜忌,更使初登皇位的太祖將擁有重兵的武將們視為最大的隱患,遂找心腹智囊趙普來商議此事。經過一番審時度勢之後善於權謀的趙普認為國家正處於建立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統一,而進行統一全國和鞏固邊關這一切都需要武將們領兵征戰。出於這方麵的考慮,趙普建議太祖先按兵不動,等時機成熟之後再從長計議。二李叛亂的平定,從獻策親征之意義上來說,趙普之功顯著。遂遷以兵部侍郎、樞密副使之職。這一次平定叛亂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杯酒釋兵權奠定了基礎。

加強君權杯酒釋兵

在我國封建時代,不少新王朝在穩定政權之後便有殺功臣、奪兵權之事的頻繁發生,曆史又一次在宋朝重新上演,從政治的角度來講這一切均是出於鞏固君權的需要。與曆史上其他君王相比,好在趙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將擁立自己才可以登上王位,所以於情於理似乎他都不能采取武力解決的辦法。而趙普也以此為慮,一再以石守信等掌握重軍為憂,並一再勸說太祖,石守信等人皆非大將之才,萬一他的部下也來個黃袍加身,曆史重演那情況就不妙了。趙普提出了一套“稍奪其權、製其錢糧、收其精兵”的方針。趙匡胤是何等人也,聽其一番話之後馬上就製定出一整套加強君權、牽製和削弱各方權力的政策。首要的任務當然是要削弱武將握有重權的問題。於是在某日下晚朝之後,趙匡胤假意留下石守信等武將,敘敘兄弟情誼。在似乎有點醉意的時候,趁此向部下吐露做皇帝的苦處,日不能安,夜不能寐,以防政治變亂,還說不及你們做臣下的高枕無憂,樂得逍遙自在。石守信等人雖然說是一介武夫,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政壇的風風雨雨,也體會到了太祖話裏的弦外之音,接著當石守信等人表示願意忠心耿耿誓死效忠時,太祖又假意說道,假如你們的部下為了謀富貴而起兵怎麼辦呢?又不無感慨地說人生在世追求的不過是金錢、田宅,為子孫後代積下不動之產業;人的一生彈指一揮間本應該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與你們本為兄弟,如果給你們優厚的待遇,大家回家頤養天年,彼此之間沒有猜忌,這樣不是很好嘛?太祖這一番看似語重心長的話意思大家都聽明白了,不識時務隻能是死路一條。於是,第二天大家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這樣自己也圖個清靜自在吧。可以這樣說,至此為止壓在太祖心頭的一塊重石終於落地了。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曆史故事。所以,在建隆三年(962年),太祖晉升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趙普深知鞏固君權才剛剛開始,而他為太祖建功立業、為自己謀取富貴的前途同樣也是無量的。

“杯酒釋兵權”隻是解決兵權的第一步。中唐以來藩鎮割據的隱患和邊將握有重權的問題,仍是擺在趙匡胤麵前的當務之急。而最為關鍵的是把趙普的這十二字方針策略精神滲透到朝廷與地方的官職設置當中去,以改變地方權力結構中的獨立性,使之必須依附君權而運行。在趙普的一手操縱下,這套地方與中央相互牽製的職權體係終於製訂出來了。具體來講,這就是中央設副相、樞密使副與三司計相(三司是宋代財政機關,計相為最高財政長官)以分宰相之權,收相互牽製之功效。

樞密使直屬皇帝指揮,而禁軍之侍衛和殿前都指揮負責訓練與護衛皇帝。乾德元年(963年),太祖啟用趙普的計謀,罷免了王彥超等地方節度使,以及逐漸削數十位異姓王的權利,安排其他虛職,另外以文臣取代武將官職,這樣的後果就是武將逐漸失去了弄權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收天下驍勇之兵和荒年招募精壯之丁為禁軍,於是天下精兵皆歸中央樞密院指揮。地方雖然無精兵強將,但地方軍事力量的結合則仍可製約中央禁軍。這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避免中央精悍而地方薄弱,同時朝廷內外中央地方上下相互製約。並且委任文人當通判,重要文件需要各方麵會簽。總之形成一種重文輕武各方麵相互牽製的局麵。這樣產生的後果就是進一步避免了再一次發生叛亂的可能,但同時帶來的隱患也是不言而喻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方麵的職能。也為宋王朝以後的積貧積弱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