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當時當宰相的高官大多心胸狹窄排擠異黨、而且因循守舊。可是趙普在這方麵卻剛毅果斷,明斷是非。朝廷重臣中無人能與他相比。一次有一名大臣本來應當升官,可是太祖一向討厭他的為人,堅決不答應升他的官。趙普堅決地為他請命。當時太祖很生氣,發怒說道:“我就是不給他升官,你能怎麼說?”作為君王,太祖堅持自己的意見。殊不知作為臣子的趙普更為堅持己見,並且回答說:“刑罪是用來懲治罪惡的,賞賜是用來酬謝有功之人的,這是古往今來共同的道理。況且刑賞是天下的刑賞,不是陛下個人的刑賞,怎能憑自己的喜怒而獨斷專行呢?”太祖十分生氣,起身就走。當時許多人暗暗為趙普捏把冷汗。猜想趙普也應該是一個識時務的人,畢竟龍顏大怒可能隨時都會有掉腦袋的危險。曆史上此類事情也屢見不鮮。誰曾想到趙普也緊跟在他身後,過了很長時間就是不離去,反複向太祖推薦此人,最終得到了太祖的認可。從這個角度來講,趙普不失為一介賢臣。可任何人身上都有相互矛盾的方麵,而趙普也不例外。
矛盾人格朝中爭寵
趙普在升任宰相之後,雖說盡心輔佐太祖,但史書記載後來趙普這個人“獨斷政事”。太祖怕他獨攬政權,所以想起用薛居正、呂餘慶等人為相,但是趙普討厭這二人與自己同朝為宰相,所以竭力想排擠他們。隻是勸說太祖讓他們參知國家政治大事的討論,而沒有決定權。
將參知政事作為副相的官銜一事,後來到了鹹平二年(999)的時候還受到了宰相李沆在《重修太祖實錄》中的批評。認為此實在不符合大宋的朝廷用人製度。趙普雖然學術水平不高,卻很有權術,對可能對他相位造成威脅的官員,不僅排擠打擊,甚至進行誣蔑陷害。這次他不僅阻擋了薛居正、呂餘慶進入宰相的行列,而且改變了隋唐以來隻設宰相,不設副相的製度。因為創設的副相即(參知政事),“不宣製、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所以所謂的參知政事實際上隻是處於宰相助手的地位,不能參與重大決策的決定。換句話來講,這個職位隻是一個擺設,真正的大權還是掌握在趙普的手中。再後來宋太祖原想起用資曆和學識遠比趙普高的竇儀做宰相,但趙普猜忌竇儀這個人性格為人剛直,極力排擠了竇儀。其後宋太祖又想起用馮瓚為宰相,後來趙普就一再設計陷害馮瓚,必欲把他置之死地。後來終於將馮瓚流放登州沙門島即(今山東長島)。把身邊這些絆腳石一一清理掉之後,趙普從此就開始了日益擅權的統治。根據一些史書記載,趙普曾經在視事閣的坐屏後放置了二個大甕,凡是可能對他造成威脅,或者是他不中意的人,趙普就命人把之必投入此甕中,接著束以亂麻而加以焚燒,所以世人多有抱怨。在開寶六年(973)六月,有人告政事堂官員受賄作弊,而這些人均都得到當朝宰相趙普的庇護。當時宋太祖很是生氣,在派人核實情況之後,決定將參知政事呂餘慶、薛居正升政事堂,與宰相趙普同議政事,目的是為了對趙普的權利有所限製。同年八月,趙普被罷相後以“使相”之職出任為河陽(孟州,今河南)三城節度使。至此為止,趙普的仕途出現了第一次的轉折和危機,後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使他逐漸地失去了太祖的信任和重用。善於權術的趙普在此時也意識到了一些威脅,但是卻未能及時收手,使他的政治生涯開始走下坡路,也為他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受賄事敗逐漸失寵
於乾德五年(967年)春,趙普的仕途似乎出現了一點轉機,他又得到太祖授予他的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學士的職位與榮譽。可是卻在開寶六年(973年)春,趙普身體有些不適,出於君臣之誼的考慮,宋太祖親自去看望病中的趙普。當太祖走到趙普家的時候,突然發現他家廊下堆有海貨十瓶。太祖命人打開一看,結果發現全是小顆粒的瓜子黃金。無奈之下趙普隻好坦白說明,這是吳越王錢繆送來的。宋太祖不動聲色地說道,錢鏐大概是認為國家大事全由你決斷,所以送金子要討好你吧。趙普一聽此話大驚失色,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