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宦海沉浮 論語治國 趙普(2)(2 / 3)

製其錢糧,是指限製節度使的財政糧餉權限的一種辦法。規定地方錢糧大部分輸送給中央,設轉運使負責其事。此舉影響甚大,一百年以後,王安石變法以圖整軍理財而財稅增多,與此不無關係。至此為止,節度使的問題業已解決。

總之,趙普提出的這套方針策略,從實際功效來講確實在宋初起到了加強中央君主集權的作用,造成了宋王朝在軍、政、財、文等各權力機構彼此分立,相互牽製,有效地防止了藩鎮割據與地方各自為政的重要作用。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五代十國時期以來武將專權手握兵權,政變更迭頻繁的局麵,從有利的一方麵來講使宋朝成為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國家。但是從另一方麵考慮的話,這套方針反過來又成為宋朝長期以來存在的養無用之冗兵、冗官而經費負擔沉重的弊端,導致自我削弱各種權力結構之有效職能,從而走向了“積貧”、“積弱”

之境的最重要原因。從長遠角度來講趙普可能在這方麵失之偏頗。因為趙普的策略隻是從防止兵變、防止藩鎮之割據、防官員之跋扈的角度出發,而主要不是去有效提高國力、軍力、政權與財政的效力。這也解釋了北宋徒有軍隊一百二十萬,官員二萬餘人,國庫之錢財成堆,卻在北宋與南宋的三百年統治時期,一直對外屈服於遼、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以至於堂堂宋王朝從此以後頻頻簽訂不平等條約,長期處於一種屈辱的曆史境遇當中。

與先前的唐王朝不可同日而語;對內不能消除朝廷上層官員作亂於上、而民變於下,正是宋王朝處於深重的統治危機的一個真正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感覺中央與地方政權既然已經穩定,時機基本成熟,接著就罷免其舊臣範質、王溥、魏仁甫三相,同時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實際上是宰相職位,趙普身感皇恩浩蕩,於是更加盡心盡職。而且二人結下了遠遠超出了君臣的情誼。曆史上傳說某晚宋太祖與弟趙匡義雪夜訪趙普,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夜晚,趙普親自燒炭烤肉,君臣兄弟間飲酒促膝長談,其間皇帝呼趙普的妻子為大嫂,君臣之間的交談甚為投機,談話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漢的問題,在酒席問的這番談話確定了所謂後來戰略中“先南後北”的方針。

關於先南後北決策其核心是從契丹人手中收回石敬瑭所割讓的幽雲十六州的國土問題。至於北漢的統一則是小事一樁。其實事實上,在後周、宋初時江南之南唐和吳越兩國早已不斷輸送大宗財富給後周與北宋政權。他的第一目的是想贖買回幽雲十六州,然而北宋終結之時,實際上並未全力以赴收回失地,後來熙寧時期的北宋朝廷反而割讓七百裏疆域用以和遼和好。然而不管怎樣,趙普在宋初統一中央政權的作用上是功不可沒的,他的曆史功績是誰都無法抹殺的。

忠於職守抗顏直諫

前麵說到了乾德二年(964)正月,範質、王溥、魏仁浦同日被罷相後,學識不多的趙普,顯然在事前並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製度,因而沒有能夠在罷免舊相前,向宋太祖提出合適的建議,以至於後來在建國的第五年,出現了任命趙普為新宰相的時候,任命書沒有在任宰相簽署的尷尬場麵。最後無奈之下宋太祖隻好委派其皇弟使相趙光義行使這一職權。這是自唐中葉設使相以來,使相行使宰相職權唯一的一次。這在曆史上也留下了一段小的插曲。

趙普在入相之後,忠於職守,對宋太祖忠貞不貳。

趙普作為朝廷重臣起到了舉薦賢良的作用。在史書的記載當中,說有當用者,趙普推薦其為官,第一次上奏如果朝廷不用,那麼趙普會二奏、三奏,直至太祖準奏。

如果有立功應該升遷的人,太祖不同意升遷的話,趙普會為其極力請願,直至宋太祖答應為止。根據史書記載:

趙普年輕時熟悉吏事,但沒有多少學問,等日後在宋朝做了宰相朝廷重臣之後,太祖經常勸他用心讀書,於是趙普在晚年的時候經常手不釋卷,每次回到家後,就關起門來開箱取書,整天地認真閱讀。等以後處理國家政務的時候,得心應手。世人均以為趙普經綸滿腹,從書本上學到了治國方略。結果等他去世後,他的家裏人打開箱子一看,原來隻有《論語》二十篇。後人戲稱他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的性格沉穩有城府,所以太祖對他很是倚重。雖然趙普這個人為人很愛嫉妒別人,但他確實能夠以天下為己任,為朝廷舉薦了不少了賢能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