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初期政壇上,有一個聲名並非顯赫的宰相。
雖然他並不是經常出現在前台,而隻是輔助君王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製訂的重大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政治製度,關係到國運民命的重大問題。這位就是宋代開國宰相趙普。
趙普籍貫是幽州薊縣(今北京西南),趙普的曾祖父,在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或五代初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都是六、七品官員,雖然並非“世胄”,但也亦非小吏。
唐末、五代雖然說戰亂頻繁,但是科舉不廢,除了個別年份外,仍然每年舉行考試,但趙普祖先入官似乎均不是由科舉,祖父、父親都是藩鎮僚屬。
趙普讀書少,但多智謀。先後為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節度使從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同州(治今陝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縣南)節度使趙匡胤推官、掌書記。後周顯德七年(960)正月,趙普與趙匡義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之於趙匡胤之身,輔其推翻後周,建立大宋王朝(北宋),趙普被受封為右諫議大夫,擔任樞密直學士。這一年四月,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反宋,趙普建議宋太祖親自出征。宋師凱旋還師後,升他為民部侍郎、樞密副使。後宋太祖按照趙普計策,在建隆二年(961)“杯酒釋兵權”,削奪朝中諸大將的兵權;建隆四年(963),加強中央集權;乾德三年(965),實行削弱地方財權的政策;乾德五年(967),加強中央禁軍建設措施;開寶二年(969),逐步削奪節度使兵權;最後終於統一全國,統一的策略基本為先南後北。乾德二年(964),趙普任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負宰相責任。乾德五年(967)春,趙普加職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趙普升任太子少保,繼遷太子太保。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趙普升為司徒、梁國公,二度人相。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依照趙普計策,不再傳位給其皇弟趙延美。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趙普再一次被免相職,擔任武勝軍(治今河南鄧縣)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遼後久未班師,趙普上奏力諫收兵息戰。雍熙四年(987),趙普為山南東道(治今湖北襄樊)節度,改封許國公。端拱元年(988),趙普被冊封為太保兼侍中,三度出任宰相。趙普整頓吏治,懲治不法官吏,可謂忠心耿耿。宋太宗按趙普的建議,對黨項人采取一些相應的政策。淳化元年(990),趙普因為病情三次上表辭相職,宋太宗不準,任普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書令。淳化三年(992)春,趙普又三次上表,肯求辭歸故裏,宋太宗又不準,拜普為太師,封魏國公,賜予宰相俸祿。同年七月,趙普卒。
太宗聽說之後為之震悼,廢朝五日,贈普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親自做撰並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鹹平元年(998),追封趙普為韓王。第二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可以說趙普一生真可謂功高蓋世,幾度宦海沉浮。
結交太祖初試鋒芒
趙普青少年時期也曾經讀書識字,但科舉之途無甚希望,於是步父、祖後塵投兗州、鎮為僚屬。後周初年,趙普罷隴州巡官,初到京城,看到魯公(範質)的騶殿之後,感歎道:“似此大官修個甚福來得到此。”王勳說他即日便可富貴,而且更強似魯公,不足歎羨,後來果真如王勳所說。根據王勳所說趙普以後接替範質的相位,也就是後周廣順元年(951)六月範質任宰相以後,趙普初任隴州巡官當在後漢時候。顯德元年(954)七月,劉詞擔任永興軍節度使、行京兆尹,趙普被任命為從事,和楚昭輔、王仁贍同事。第二年十二月劉詞死後,雖然劉詞在遺表中向朝廷舉薦趙普,但卻沒有被朝廷任用,此後便在滁州教蒙童為生。顯德三年,後周世宗柴榮攻打南唐淮南的時候,趙普在村中教學,多智謀,村民有糾紛的時候,多找他處理此類事情。這次世宗親自出征,除了王樸、韓通等留守東京外,文武大臣們都從征,宰相範質也在從征之列,後來周世宗用兵淮上,周太祖攻破滁州後,宰相範質奏請趙普為軍事判官,作為州的幕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