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二李屢建奇功
麵對剛剛建立的新政權,此時的大宋王朝猶如一艘剛剛起航尚在顛簸的航船。後周的舊臣中大多數人則俯首稱臣,服務於新政權。但也有不少與太祖一樣的野心家,不甘心任新朝統治者擺布,尤其是有一批曾經和宋太祖一樣手握兵權的武將們。在周世宗去世後,心懷篡位野心的將領又何止趙匡胤一個人?隻不過是趙匡胤在趙普等要臣的輔佐下捷足先登而已,使其他野心家失去機會。麵對誘人的皇位有誰能不動心呢?新王朝的建立並沒有打消他們的貪念,他們仍在期待著合適的時機去實現自己的帝王夢想,而手握重權的李筠和李重進便是其中代表。
宋太祖趙匡胤代周以後麵臨的國內形勢,依然是唐末五代十國以來的武臣專權的局麵。原來後周時候的義成軍節度使李筠,本來就是個野心勃勃的武將,對皇位覬覦已久。他為人驕橫跋扈,連周世宗都不放在眼裏。後來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之後他不甘心以臣子自居於人下,拒絕太祖皇帝授予他的兼中書令的高官厚祿,竟下令將太祖派來的使者拒之門外。後來經過他的幕僚反複勸說,他勉強接待了使者,不料卻在招待使者的宴席上掛起周太祖的遺像放聲痛哭,以此來表示對宋太祖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後來此事被當時北漢的國主劉鈞知道後,便答應幫助李筠起兵反宋。但此時李筠的長子李守節考慮當時的各方麵因素堅決不同意父親的做法,但李筠是一個很自負的人,而且此時野心也極度膨脹。趙普得知李氏父子意見不一,便極力勸說太祖任命李守節為皇城使,以此來刺探李筠的意圖。而這正中李筠下懷,他也趁機派兒子入京,以便窺伺朝中意圖。在李守節入宮後,太祖一見他的麵開口便叫他為太子,這一叫不要緊,把李守節驚得魂飛魄散,連連叩頭表示願意效忠於新君。太祖見初步意圖達到後,便讓李守節回去勸李筠打消造反的念頭,誰知李筠不聽兒子反複勸說,終於在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最終李守節也未能勸阻其父親的這一自毀行動。似乎後來發生的一切均在意料之中,隨後李筠暗地勾結北漢的劉鈞起兵反抗宋朝。此時大宋王朝的政權尚未完全穩定,趙普看到形勢十分危急,極力勸說太祖親征並隨同其前往。李筠這個人素來狂妄無謀,他沒有采納其幕僚們的一些正確建議,竟率軍直搗汴京。太祖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和王全斌等人率軍平定叛亂。而此時,曾經答應出兵相助的北漢劉鈞卻坐山觀虎鬥,竟按兵不動,靜待事態發展。隨後宋朝大將石守信在兩軍的初次交鋒中大敗李筠,自此大大挫傷了他的銳氣。同時,太祖又率軍親征,接下來李筠連遭失敗,無奈退入澤州城。在隨後的戰役中太祖親自指揮各軍攻城,澤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其子李守節以潞州投降宋朝,李筠之亂自此被平定。趙匡胤、趙普君臣二人又聯手上演了一出平定叛亂的好戲。
話說當李筠反宋之時,南方的李重進聽說之後欣喜若狂,連忙派其幕僚翟守殉連夜前往李筠營中聯絡南北夾攻之事。豈料翟守珣卻棄暗投明直奔汴京,將李重進的計劃詳細告知了太祖。當時由於急於應付李筠反叛之事,趙普建議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戰,讓翟守珣回去設法拖延李重進起兵的時間。翟守珣回去後如此這般一說,極力詆毀李筠,說他不足與共謀大事,勸阻李重進千萬不要輕舉妄動。而誌大才疏的李重進果然中計,沒有及時起兵,以至於錯失了起兵良機。
太祖依照趙普的計策,在李筠之亂平定後,太祖便全力對付李重進,假意改授他為平盧節度使,駐守青州。不出趙匡胤、趙普君臣所料,李重進果然拒絕離開揚州,重蹈李筠覆轍,趙普是一個思慮相當縝密的人,他考慮到原後周的將士在攻打後周的貴戚時可能會有所顧慮,所以再次力勸太祖親自帶兵前往。依趙普建議,太祖於十一月親征揚州,初戰告捷,李重進全家自焚而死。這場叛亂不過50天便被平定,李重進兵敗後自殺身亡,其同黨多被太祖處死。在這次捷戰中趙普再一次顯示了其智囊作用。為初生的大宋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