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剛直敢言 知人善薦 狄仁傑(2)(2 / 3)

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幾天我向您推薦了張柬之,現在還沒被任用呢。”武則天說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說:“臣向您推薦的人可以作宰相,而不是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複位,為匡複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

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

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他的親屬友好都勸他不要這樣做,狄仁傑說:“如果有利於國家,難道還要為自己打算!”則天皇帝采納了他的意見,赦免了他們。他又請求授給他們官職,則天皇帝任命李楷固為左玉鈐衛將軍,駱務整為右武威衛將軍,派他們領兵進擊契丹餘黨,結果將契丹全部平定。

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

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狄仁傑回答說:

“此次平定契丹餘黨乃是由於陛下的聲威以及將帥竭忠盡力所致,我又有什麼功勞呢?”堅決推辭,不接受賞賜。

有人對狄仁傑說:“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都出自您門下。”狄仁傑回答說:“舉薦賢才是為國家著想,並不是為我個人打算。”

狄仁傑舉賢是為國家著想。所以他能舉賢不避親。

武則天命令宰相各薦舉尚書郎一人。狄仁傑就薦舉自己的兒子司府丞狄光嗣,任命他為地官員外郎,後來他很勝任這個職務,武則天很滿意,高興地說:“你可以繼承古代薦舉自己兒子的祁奚了。”

足智多謀隨機應變

狄仁傑被曆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能夠勸諫武則天打消立武姓太子的主意,應該歸功於狄仁傑敏銳的政治頭腦和機智的行事方法。

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充當太子,多次指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以來的天子沒有以外姓人為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常從容不迫地對太後說:“太宗文皇帝不避風雨,冒著刀槍箭鏃,平定天下,傳給子孫。高宗大帝將兩個兒子托付陛下。陛下現在卻想將國家移交給外姓,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嗎?而且姑侄與母子相比誰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祭太廟,代代相承,沒有窮盡;立侄兒為太子,則未聽說過侄兒當了天子而合祭姑姑於太廟的。”太後不客氣地說:“這是朕家裏的事,你不要參與。”狄仁傑抓住了這句不合理的話,反駁道:“君王是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誰不是臣妾,什麼事不是陛下家裏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為四肢,意思是一個整體,何況我湊數任宰相,哪能不參與呢?”他又勸武則天召回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也勸說武則天。武則天心裏稍微醒悟。有一天,武則天又對狄仁傑說:“我夢見大鸚鵡兩翼都折斷,這是什麼意思?”狄仁傑馬上意識到了武則天立武姓太子的決心產生了動搖,就借機為她“解夢”:“武是陛下的姓,兩翼是兩個兒子。陛下起用兩個兒子,則兩翼便振作起來了。”武則天聽後便打消了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的意思。由於狄仁傑的堅決態度以及機敏的策略,武則天感悟,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係。分析當時的形勢,恢複唐室應是保證國家穩定發展的唯一途徑,所以狄仁傑的真正目的還是為國家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