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剛直敢言 知人善薦 狄仁傑(1)(3 / 3)

為標準。但開明的學生最欣賞的就是這點,史書記載,當則天皇帝與狄仁傑就政事意見相對時,常常是“學生”“屈意從之”。

久視元年(700)的夏季,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一個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認為這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便堅決反對。他跪在武則天的馬前攔奏道:“佛是外族供奉的神靈,沒有資格讓吾皇參拜。”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說得很對,並不怪罪,中途而返。

武則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讓全國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捐出一文錢來,以促成其事。狄仁傑上疏諫阻:

“當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築規模上已經超過皇帝的宮殿。營建這些寺院無法借助鬼神之助,隻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資不會從天而降,終究來自地裏,不靠損害百姓,那麼又怎能得到這些東西呢?遊方和尚都依托佛法,貽誤百姓,他們動不動就在裏巷修建經坊,連市場裏也蓋起佛寺。佛教教化誘導眾生所急需之物,被看成比官府征收賦稅還急迫,僧尼作法事所需物品,也被看成比皇帝的敕令還緊急。梁武帝、簡文帝父子對佛寺的施舍無限,等到三淮、五嶺叛亂迭起的時候,大街上鱗次櫛比的寺院佛塔,無法挽救身危國亡之禍;到處都是和尚尼姑,又哪裏有勤王救主之師!陛下即使收齊了僧侶所捐助的資金,但這筆錢還不夠建造佛像所需費用的百分之一。再說佛像龐大,不能露居曠野,即使修建一座百層高的殿堂,還擔心不能將它完全遮蓋,況且其他堂前廊屋,也不能一點都不建啊!如來佛創立佛教,以大慈大悲為宗旨,哪裏要勞民傷財,以設置浮華無實用的裝飾。近年來水旱災害時有發生,邊境又不安寧,如果為修建大佛像而耗費國庫資財,又用盡民力,那麼萬一哪一個地區有災難,陛下將用什麼去救援呢?”武則天明白狄仁傑的用意,就說:“您勸導我行善,我又怎麼能違背您的意願呢?”於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

甚至連一些“小事”,隻要狄仁傑看到眼裏,認為對國家有利,就上奏武則天。一次,太學生王循之上表,請假回家;太後批準了他。狄仁傑認為這樣做不符合處理國事的程序,就上奏給武則天:“我聽說作君主的隻有生殺的大權不交給別人,其餘的權力都歸有關部門。所以左、右丞不辦理徒刑以下的刑罰;左、右相隻裁決流放以上的刑罰,因為地位逐漸尊貴的緣故。學生請假,是國子監丞、主簿管的事,如果天子為這種事發布敕令,則天下的事要發布多少敕令才能處理完!一定要不違反人們的意願,請全麵為他們建立製度就可以了。”武則天認為這個意見好,高興地接納了。

在當時,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賴是群臣莫及的。因為武則天知道這位老師做任何事都是以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所以從不因為老師觸犯龍顏而怪罪於他。

勤政惠民才能出眾

狄仁傑“國老”的地位不隻因為他為人剛正,沒有私心,他出色的政治才能,也是武則天以之為“師”的主要原因。

狄仁傑擔任過許多重要的官職。他在任職期間恪盡職守,采取了許多利民的措施;他經常上書勸諫,希望朝廷能夠安撫百姓,保持國家的穩定,促進國家的發展。

狄仁傑為官兢兢業業,任大理丞時,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人數達1.7萬,所任之處沒因為冤枉而上訴的人,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清官。

狄仁傑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時,更是愛民。他做彭澤令的時候,看到百姓沒有糧食吃。就上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