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剛直敢言 知人善薦 狄仁傑(1)(1 / 3)

生活在武則天時代的狄仁傑,是一位為大眾所熟知的傳奇人物。在人民心目中,他是一位“東方的福爾摩斯”,是一位護國良相,以斷案如神、辦案公正而著稱。

時至今日,以他的事跡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神探狄仁傑》、《護國良相狄仁傑》又連續熱播。在武則天的心目中,狄仁傑是令人尊敬的“國老”,許多國家大事武則天總是聽從他的建議,有時甚至允許他當庭爭辯,隻要他說得有道理,武則天就放棄自己的打算,從不計較狄仁傑的“頂撞”。武則天比狄仁傑稍長,但她不稱呼狄仁傑的名字而尊稱他為“國老”,還不讓他下跪,說:

“看到您下跪,我的腰就疼。”不止如此,有一次狄仁傑的坐騎驚了,武則天就讓太子跑過去牽住韁繩,讓狄仁傑平安下馬。

貴為天子的武則天對狄仁傑如此器重,其禮遇偃然是帝師。考察曆史,實際上武則天也真正將狄仁傑當作了老師。那狄仁傑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綜合史料,我們可以看到狄仁傑的大略:

他為人剛正,敢於直言;有知人之明,向武則天推薦了不少賢才;他勤政惠民,提出了一係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措施;他足智多謀,不僅機智地躲過迫害,還能夠委婉地勸諫,使帝王樂於接受他的建議。他生活在唐代政治經濟繁榮時期,輔佐過高宗、武則天兩位皇帝,尤其在武則天時期,他的作用是重大而特殊的,可以說是武則天的一位良師,但又在複辟唐室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為人剛正敢於直言

狄仁傑被武則天所賞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剛正。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他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他的六代祖狄湛,東魏時做過“帳內都督”,封臨邑子。祖父狄孝緒,唐太宗時做過尚書左丞,封臨潁男。父親狄知遜曾任越州刺史。狄氏家族,在門閥體係中,地位不算高。狄仁傑幼年刻苦攻讀,以明經舉,從此進入仕途。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四十七歲時,升任為大理丞,負責審判案件。沒多久,又被任命為侍禦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天授二年(691),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第一次宰相生涯。

神功元年(697),狄仁傑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第二次擔任宰相。狄仁傑還擔任過彭澤令,幽州都督,河北道元帥,內史(中書令)之職。

狄仁傑在小時候就表現出與眾不同之處,他小時候讀書很刻苦。一次,發生了案件,官府派人來調查此事,其他人都去湊熱鬧,唯獨狄仁傑專心讀書,不聞不問。

官吏問他為何不主動上前搭話,他說自己正在與書中的聖人對話,哪裏顧得上呢。後來狄仁傑考取的明經科是當時很難通過的一個途徑。這與他認真讀書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狄仁傑的認真態度在為官時沒有絲毫的變化。早在唐太宗統治時期,狄仁傑就以為人剛正,敢於直接進言而聞名。武則天尊重狄仁傑,在處理國家大事時常以狄仁傑之意為是,正是看重了狄仁傑的這種態度。

狄仁傑是一個為了維護國家製度的尊嚴敢於向皇帝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儀鳳元年(676年),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和左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種植在昭陵的一棵柏樹,論罪應當除去官吏名籍。唐高宗聽說後勃然大怒,下令將權、範兩人處死。當時的大理丞(負責審判案件的官員)狄仁傑認為高宗這樣做事是很不妥當的,就上奏說權善才、範懷義論罪不當死。唐高宗正在氣頭上,疾言厲色地說:“權善才他們砍了皇陵的樹,這是置我於不孝之地,我一定要殺掉他們!”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何況在皇帝的氣頭上,這是最容易招致殺身之禍的。但狄仁傑麵對憤怒的高宗,沒有絲毫的懼怕,他神色不變,據法說理:“冒犯皇帝的威嚴,直言規勸,自古以來就認為很難做到。我以為遇到桀、紂這樣的暴君困難,遇到堯、舜這樣的仁君則容易。現在依照法律不該處死的人,陛下卻特意下旨殺他,說明朝廷的法律不能取信於人,人們將何所適從?現在因為砍掉了一棵柏樹就殺死兩位將軍,後代會認為陛下是怎麼樣的君主?我之所以不執行處死他們的命令,是恐怕使陛下陷於無道的處境。”聽到狄仁傑的勸諫後,高宗的怒氣逐漸消解了,同意權善才、範懷義被除去名籍,流放嶺南。狄仁傑不卑不亢的態度以及堅持以事實論罪的作法,讓朝廷認為他是一個人才。幾天以後,他就被提升為侍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