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忠誠謙和 雄才大略 房玄齡(3)(1 / 3)

最後,房玄齡對“貞觀之治”還有一項較大貢獻,那就是對曆史和經籍圖書進行了整理。由於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重視曆史的皇帝,他有一句名言是:“把銅片當作鏡子,可以幫助人來整理衣裝;用古代的曆史經驗為借鑒,可以讓人明白曆史是如何更替的;用別人的行為作為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因此,唐太宗一直重視記錄曆史。而且重視人才的唐太宗,從其還是秦王時身邊就開始雲集著才子,號曰“秦府十八學士”,而房玄齡為十八學士之首,所以修訂史書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房玄齡身上。從貞觀三年(629年)起,房玄齡遵從唐太宗的指示著手對兩晉、北齊、北周和梁、陳、隋六朝史進行編纂。房玄齡是齊、周、梁、陳、隋五朝史的總監,是《晉書》的監修。五朝史修成於貞觀十年(636年),《晉書》最後完稿於貞觀二十年(646年)。

同時從貞觀三年(629年)起,房玄齡開始對唐國史和實錄進行編纂和修訂。在對唐國史進行編寫的時候,房玄齡堅持忠於事實的寫作手法,將曆史上發生的事情,按照他原來的麵目進行寫作,不誇張好事,也不掩蓋壞事。更不會因為皇帝的喜好而改變曆史。其中《貞觀政要》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要想看一看修的同史,房玄齡與魏征不許唐太宗看。於是唐太宗就問:“為什麼自古以來當代國家的曆史,都不許當時的帝王親自過目?”房玄齡回答說:“國家的曆史都是按照曆史上發生的事情的實際情況來寫的,其中當然會涉及到皇上所做過的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自然不能給皇上看。”唐太宗解釋說:“我沒有幹涉的意思,我想看一看國史,主要是想借鑒一下過去的經驗與教訓,以免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我並沒有想影響史書的編寫。”聽了唐太宗的解釋,房玄齡和魏征才同意唐太宗看當朝的國史。可見,房玄齡對史書編纂的嚴肅態度。房玄齡不僅編訂了史書,而且為適應科舉適度的變革和唐太宗的要求,組織眾儒對《五經》進行了討論,最終校刊了統一的《五經定本》。

以上這些就是房玄齡在朝廷效命期間,為國家所做的主要貢獻,這些貢獻為“貞觀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房玄齡也是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房玄齡到病故之前,一直盡職盡責地擔當著宰相一職,多次想要向皇上辭官,但皇上因為對他的信任,一直不允許他告老房玄齡經常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人,隻要發現有很好的才能,就一定會給唐太宗推薦。還鄉。太宗說:“國家長期任用你,一旦突然沒有賢良的宰相,就像一個人失去兩手。你如果精力還不衰弱,就不要這樣辭讓。等到自己感到確實衰老無力的時候,再向我奏明吧。”晚年房玄齡由於議政操勞國事,真的體弱多病了。

但太宗真的離不開如此良相,於是準許他臥床在家裏處理政務,後來房玄齡的病情加重了,連在家中處理政務也做不到了,唐太宗聽到這個消息,心裏十分著急,命令將房玄齡的轎子一直抬進玉華殿來,與太宗相見,結果君臣兩人一見,情如潮湧,相對涕流不止。唐太宗實在放心不下房玄齡的病情,於是將其留在了宮中,安置於偏殿,命令禦醫進行診治,禦膳進行伺候。並找專人負責向太宗通報房玄齡的病情,太宗聽到房玄齡病情有所好轉,心情喜悅,但如果聽說病情惡化,則哀歎不已,戚容愁苦。在房玄齡病情惡化後,太宗更是無時無刻不惦記房玄齡的情況,竟命令將帝居玉華殿與偏殿之間的宮牆統統鑿開,連成一庭,以便隨時可以向太宗報告房玄齡的病情。但盡管太宗對房玄齡無微不至地進行照顧,無奈情不敵病,太宗的照顧並沒能留下房玄齡,不久,一代賢相房玄齡在玉華殿病故,享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