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房玄齡對皇上的一片忠心,有如此忠臣唐太宗又怎會懷疑他會背叛自己呢。
而且房玄齡還十分注意自己的勸諫方式,不會全麵否定皇上的意思,但會巧妙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如: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準備要任命李緯為民部尚書,派人去征求房玄齡的意見,房玄齡沒有表示明確的態度,但是卻說:“李緯長得是一幅好胡子呀”,唐太宗與房玄齡相處甚長,自然明白房玄齡說此人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於是便不再提拔此官員。房玄齡並沒有當麵否定唐太宗要提拔李緯的想法,而是在話語中巧妙的帶出了自己的想法。
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又沒有在顏麵上對皇帝造成影響。
對上房玄齡將忠誠放在了第一位,對下房玄齡為處理好將相大臣同僚之間的關係將謙和放在了第一位。房玄齡與杜如晦之間的深刻友情,是曆朝曆代大臣之間難得的。兩人身為左、右仆射,正如前麵所說的兩人配合得極好,太宗每次同玄齡謀事,玄齡一定說:“非如晦不能決定。”等到如晦來了,用的仍是玄齡的計策。玄齡善謀,如晦能斷,兩者合起來,即為完璧,每算不失。
雖然因杜如晦病逝兩人隻在一起合作了兩年的時間,但是兩人卻一起為唐朝共同製定了許多典章製度,而且在杜如晦去世後,房玄齡也一直堅持執行兩人一起製定的製度,並對其進行了發展。在曆史上人們將兩人譽為“房杜”,實為勝過“蕭曹”的千古名相。房玄齡對待其他大臣也是一樣的謙和,絕不居功自傲,總是給予其他人以最大的支持。《通鑒》載,肅宗時修過國史的柳芳說:
房玄齡輔佐太宗平定天下,一生三十二年都奉獻在宰相這個職位上,稱得上是天下賢相。但他的成績卻從未見他炫耀。太宗平定國家動亂,而房玄齡、杜如晦不講自己的功勞。魏征、王跬善於向皇上諫諍言,所以房玄齡、杜如晦就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曹、衛善於作戰帶兵,房玄齡、杜如晦就幫助他們發揮所長。這個品評將房玄齡謙和大度的精神充分表現了出來。其中說房玄齡從不炫耀自己的成就一句,最為貼切,表明房玄齡功勞極高,但事事謙退。和是謙的前提,隻有這樣的精神才可以使權臣信服,樹立自己的威信。
其次是房玄齡的治國之方。用雄才大略來形容房玄齡的才能一點也不為過。從他一生所作的功績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房玄齡十分重視人才,而且有著自己獨特的選材方式,他不拘一格,不在乎人才的出身,能夠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這一套用人方式,在當時是十分可取的。第二,房玄齡注重以法令治國,同時他又注意使法令寬平,不讓百姓受苦,鼓勵那些應該獎賞的,懲罰那些有錯誤的,但最主要是讓他們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第三,房玄齡對曆史的嚴肅態度,絕不因為皇帝的意思而改變曆史的本來麵貌。最後,房玄齡能準確地看到事情發展的方向,因此他對事情總能有一個明確的估計。作為宰相主要是輔佐天子做好兩件事,一是理陰陽,二是善用人,這兩點在房玄齡身上都有充分的體現,可見房玄齡的才能之高,是真正將自己的思想融會在治國方針中,將整顆心都放在了國事之上。
謙和與大略,既是才能,更是氣度,這就是房玄齡終身穩居相位的秘訣。
回顧了房玄齡的一生,總結了房玄齡思想,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真正賢良宰相不僅要有高深的學識和思想,而且要有崇高的人格,才能勝任宰相這一職位。房玄齡用自己一生的忠誠、辛勞換得了唐太宗的信賴,為唐朝的昌盛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人民謀取了幸福。雖然一生操勞,但卻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