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謙和雄才大略
我們剛剛回顧了一下房玄齡光輝、辛勞的一生。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房玄齡能終生穩居相位,做出如此有成就的事業呢?追根究源是因為房玄齡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學識。那麼我們就從他的處世之方和他的治國之方上來分析他的思想吧:
首先是他的處世之方,身處在宰相職位上,房玄齡能夠一直得到皇上的信任,在群臣中樹立極高的威信,是因為他忠於皇上、忠於國家,為人謙和的處事原則。
身為宰相,這個職位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在宰相之下是群臣是天下百姓,而在宰相之上就是一國之君。在下群臣都會注意到你的一舉一動;在上,皇上是決定宰相生死的唯一人物。所以處理好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對於宰相來說就非常重要。而房玄齡憑借自己忠誠謙和的個性,很好地平衡了這一關係。皇上是宰相之上的唯一一人,宰相的命運是由皇上來決定的。如果身為宰相,過度地表現自己,必然會引來皇帝的猜疑,認為宰相要奪權篡位,從而引出殺身之禍;當然,身在相位,卻拿不出相應的作為,也是很難讓皇帝信服的。所以既要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又要取信於皇上。這就需要兩者兼顧。
既要讓皇上知道自己的本領,又要讓他放心,身為一朝之相不會對皇上構成威脅。房玄齡一直以一顆忠誠的心對待皇帝,皇帝自然非常信服他。曾有小人誣告他謀反,太宗根本不予理睬。相反房玄齡屢次上書辭官,唐太宗都婉言相留。
當然唐太宗對房玄齡的信任也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從房玄齡的人格品行中看到的。房玄齡雖不如魏征敢於直言進諫,但他覺得皇帝言行上有不當之處時,還是會在唐太宗麵前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突然問周圍的大臣們:自古至今,得天下以後的皇帝們,當子孫們開始執政的時候,多數就開始天下大亂了,這是為什麼?房玄齡在一邊就回答道:那是因為開國之君是在沙場上贏得國家的,但贏得國家後年輕的國君是生長在平安的環境裏的,在深宮之內享受著榮華富貴,又沒有機會接觸深宮以外的世界,體會不到人民的疾苦,自然久而久之,就丟棄了原來的治國方針。房玄齡說這句話的用意在於警戒唐太宗不能夠過份溺愛子孫。要給他們以適當的鍛煉,避免因子孫荒淫無度而誤國。
又如:從貞觀十六年(642年)開始,到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對高麗發動了多次戰爭,這一戰爭不僅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多的災難。對國家軍事力量的消耗更是嚴重,其中在貞觀十九年一次戰役,僅戰馬就死掉了十之七八,可見這場戰爭給國家帶來的損失。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已經重病纏身,但當他聽到唐太宗打算再次東征的消息時,他對兒子說:“如今國家剛剛穩定下來,各項事業都在順利地進行。應該注意國家的發展,而不要把精力放在討伐東邊的高麗國這件事上。那是勞民傷財,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這個事情將要成為國家的最大的禍患。皇帝含怒下了決心,下麵的臣子們都因懼怕皇帝而不敢進言,我如果知道卻不說,我就會含恨入土,死不瞑目的。”
於是在唐太宗出征前,他仍然不顧重病,抱病寫了《諫伐高麗表》,文章言辭懇切,將討伐高麗國的弊端一一寫出,勸皇上不要因為一時之氣,不顧百姓安危而出兵征討高麗國,這樣做隻會失去民心的。此表寫得十分誠摯懇切,使唐太宗看後十分感動,歎息道:“房玄齡病危疲乏到這種程度,還一心憂慮著我們的國家,為國家操勞,能夠做到這點,實在是太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