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立刻找到李世民的妻兄長孫無忌商量說:“現在嫌隙已成,直接衝突一觸即發了,而這次衝突一定會影響到國家的統治。”他建議“遵周公之事,外寧華夏,內安親社”,意思是效仿周公除掉管叔、蔡叔以此來使周室安定,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勢力,來穩定剛剛建立的唐朝統治。隻有這樣才可以使天下安定,使皇室爭鬥平靜下來。長孫無忌把房玄齡的策劃轉告給李世民,李世民表示同意並召見了房玄齡,深入謀劃這場皇室變革。這樣一來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以及大將侯君集、尉遲敬德就形成了秦王府政變策劃的核心。皇宮之中無秘密,況且太子李建成早就有除掉李世民的想法,所以當他聽說了以房玄齡為首的秦王府的密謀,也開始了自己的活動,太子李建城一直視房玄齡、杜如晦二人為眼中釘肉中刺,早就想將兩人驅除出宮廷,於是李建城在唐高祖麵前歪曲事實,將兩人的成績說成失誤,卻沒有想到的是唐高祖居然偏聽偏信,把房玄齡和杜如晦驅斥出秦王府。鬥爭越來越緊張,秦王府的兩員大將居然被逐出宮,爭鬥已經到了不得不發生的程度,所以房玄齡日夜勸說李世民先行下手,說:“事情已經十分緊迫了。為了保住江山,應決心大義滅親。如果再當機不斷,隻能被動挨打了!李建成一旦占據主動,我們的行動就會落空了。”李世民覺得畢竟是手足兄弟,但形勢已經不容他選擇了。終於下了決心,而且房玄齡、杜如晦也喬裝成道士潛回秦府,同眾謀士一同詳細做好最後的計劃,最終定於公元626年的6月4日起事。史稱“玄武門之變”。政變當日,李世民殺死了李建成,大將尉遲敬德殺死了李元吉。不久,唐高祖李淵自動退位,讓位給李世民,改元貞觀。“玄武門之變”最後以李世民提前繼位結束。至此房玄齡完成了助主稱帝的大業。
李世民繼位後成為唐太宗,太宗鑒於自己的謀臣將士功勞很大,開始對各大臣論功行賞,太宗認為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和侯君集應當論功第一,命房玄齡晉爵為邢國公。而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卻認為,政變時是他率兵先到現場的,而房玄齡、杜如晦隻不過是在幕後動動筆墨,在評功之時房杜等人排第一,他心中不服。太宗反駁說,“起義剛剛開始的時候,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想法。您雖然率兵前來作戰,那也是因為懼怕因此會株連九族被殺掉,而且從未親自上陣打過仗。與竇建德交手,您還曾全軍陷沒;後來劉黑闥起兵,您又望風敗逃。如今論功行賞,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幫助我安定國家,這樣的功勞和漢朝蕭何相同,雖然他沒有上戰場殺敵,但無他的計謀,今天的勝利又是從何而來呢?當然應該評為首功。叔父您為國家至親,我並不吝惜封賞您,但不能因咱們之間的私情就將功臣的成績給淹沒了呀!”一席話之後,李神通無言以對。
公元630年,即唐太宗登基的第四年,房玄齡任尚書左仆射,行宰相之職。
輔佐太宗成就霸業
自李世民繼位之後,房玄齡一直承擔著輔佐李世民的重任,直到病故。可以說房玄齡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唐朝初期的建設。在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房玄齡一直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懈怠地履行著自己的使命,他的貢獻為“貞觀之治”盛世的出現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此期間,房玄齡主要有以下的貢獻。
首先,因為唐朝初年的時候,官僚機構極其臃腫,有了事情到官府裏麵都是互相推諉,官員的人數特別巨大。在李淵打天下的過程中,急切需要人員補充到隊伍中來,在向關中進軍的過程中,民間年紀在七十歲以上的,就任命一個官職給他,而並沒有具體的讓他們要做的事情。其餘的才智傑出的人員,根據他的才能授以相應的官職,草草的詢問他一下所擅長的能力,馬上就授予他官職,一天就能任命官員將近千餘人。所任命的官員們,都來不及拿上授官時發給的文書憑證,就各自拿著李淵給他們寫的官名就走了。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貞觀初年,唐朝的中央管理機構的臃腫,官員人數的極其膨脹,而且所用到的官員的品質、能力也是良莠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