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文武兼備 國之能臣 高熲(3)(2 / 2)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他跟隨上柱國大將軍韋孝寬攻打陳國,屢獻計謀,攻克了陳國的幾十座城池。隋朝開皇元年(581年),時任左仆射的高熲獨具慧眼,向文帝推薦了賀若弼,讓賀若弼擔任吳州總管,鎮守江北要地廣陵(今江蘇揚州),作好滅陳的準備。賀若弼果然機智,一下子就進獻了十個攻取陳國的計策,得到了文帝楊堅的稱讚。賀若弼軍令嚴肅,紀律嚴明,寬釋俘虜,所到之處攻無不克。他揮師進據鍾山(今南京紫金山)後,率領8000甲士,奮力擊潰陳軍主力,擒獲陳將蕭摩訶,從北掖門進入建康城。因為滅陳有功,他被加位上柱國大將軍,晉爵宋國公。最後官封右武侯大將軍。

韓擒虎,原名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東)人,也是隋代的名將。他是北周大將軍韓雄之子,以具有膽略雄威著稱。北周時,擔任都督、刺史等職,世襲爵位為新義郡公。陳朝時出兵進逼光州(今河南光山),他任行軍總管,率軍將其擊退,後又屢挫陳師。隋開皇元年(581年),高熲向文帝舉薦了韓擒虎,任命他為廬州總管,鎮守江北要地廬江(今安徽合肥),作滅陳的準備。八年冬至九年春,隋大舉攻陳時,韓擒虎為先鋒,率領隋軍從右翼進攻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他率領五百精銳部隊夜渡長江,迅速襲占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在半日內攻克姑孰(今安徽當塗),然後進軍新林(今南京西南)。江南父老久聞其威名,登門拜訪者晝夜不絕。陳軍聽說後很是畏懼,於是鎮東大將軍任忠等人相繼投降。韓擒虎便率領這五百名精騎,由任忠指引入朱雀門,占領建康城,俘虜了後主陳叔寶。事後,韓擒虎被封為上柱國大將軍。

可見,高熲選才的本領是很高強的,理應受到獎賞。平陳之後,文帝要他同賀若弼討論總結平陳的事情時,他又推辭道:“賀若弼先獻十策,後來又在蔣山(今南京市鍾山)苦戰,打敗敵軍,我隻不過是一個文職官吏罷了,怎麼能夠與大將軍評論戰功呢?”本是高熲向文帝推薦了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當總結功勞的時候,高熲又自動地避讓。其實,這次平陳之役高熲才是實際的指揮者,雖然賀若弼立下了大功,但他隻是高熲統率的三路大軍中的東路大軍的將領罷了。況且,平陳之戰勝利後,為了爭功,賀若弼與韓擒虎在文帝麵前打得不可開交。賀若弼說:“臣在蔣山奮勇作戰,攻破了敵人的精銳部隊,擒獲了敵軍的驍勇之將,威武之名震驚四方,於是才滅掉了陳。韓擒虎沒怎麼與敵軍交戰,哪能與臣相比?”韓擒虎說:“(我)原本是尊奉明確的旨意,(陛下)讓我與賀若弼一同攻打陳都。賀若弼卻早早地進入,遇到敵軍就交戰,致使過多的兵士死傷。臣隻帶領著區區五百輕騎,兵不血刃,直攻陳都,打敗了敵人,抓住了陳叔寶,占據了他的府庫,傾覆了他的巢穴。而賀若弼到了晚上才到達了北城門的偏門,臣打開城門請他進入,他哪能與臣相比?”賀若弼、韓擒虎後來成為了隋朝的名將,高熲看重了他們的才能,向文帝舉薦了他們。賀、韓兩人也確實是文帝的好幫手,但在胸襟上與高熲是相差甚遠,他們剛剛立了功,就公然在文帝麵前爭功,與高熲進賢讓位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高熲以天下大局為重,進賢讓位;賀韓兩人以個人利益為重,相互排擠,因此高熲的虛懷若穀的態度再一次受到了文帝的讚賞。大家對高熲的尊重也不隻在於他的善於發現人才,更重要的是他的謙遜和大公無私。他不嫉妒人才,當由他推薦的人與他齊名或超過他時,他感到的是愉快,而不是怨恨。歸根結底,高熲是以天下的治亂為己任,所以才會把個人的進退看得很淡,而這種品質,並不是任何一個有才能的人能輕易做到的。

另外,有些悲劇色彩的是,後來成為文帝、煬帝兩朝權臣的楊素也是高熲推薦的。在高熲處於不利的政治地位時,楊素沒有因為受到高熲的舉薦與重用去幫助他,更沒有因為國家的利害去向君主力諫,使得高熲被隋煬帝無辜地殺害了。

高熲一生輔佐兩代君主,為隋朝的鞏固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他一生曆經的事情很多,可惜的是,他的文稿沒有流傳下來,所以史書的記載也很有限;但是我們從他在文治武功上的表現,以及他積極舉薦人才的做法,仍舊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為人與成就。隋文帝也正是出於對高熲才幹和人品的了解,在重大問題的處理上,常以高熲的意見為是。

參考文獻:

1.《隋書》卷41,高熲本傳。

2.《資治通鑒》卷180隋紀四。

3.《資治通鑒》卷179隋紀三。

4.《資治通鑒》卷181隋紀五。

5.《北史》卷72,列傳60。

6.《南史》卷10,陳本紀下第十。

7.《通典》卷5。

8.《中國通史》(白壽彝)第六卷乙編綜述第五章第一節(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