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熲本是出於忠誠,才會明確指出煬帝楊廣的錯誤,但煬帝認為他是誹謗朝政,把他殺害了,高熲被殺,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他的為人以中君的態度,全朝無人不知。在廢太子楊勇這件事情上,原本與他是同一戰線的大臣楊素,見風使舵,投靠了楊廣,博得了文帝與獨孤皇後的歡心,後來取代高熲,當上了宰相。而高熲出於穩定政權的意圖,跪在文帝麵前,說道:“長幼有固定的次序,是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廢棄的。”這樣,就同時得罪了文帝、皇後和楊廣三人。有一次,文帝要挑選東宮(太子宮)的衛士作自己的衛士,高熲以為不應該這麼做,就直接對文帝說:“如果把強壯的衛士都挑選走了,恐怕東宮的保衛力量太差。”文帝聽了很不高興,對高熲說:“我時常東跑西跑的,所以需要有較強的衛士。太子呆在東宮,身邊何必要有那麼多衛士。重兵保衛東宮這個辦法流弊極大。依我看,東宮的保衛由皇宮衛隊兼管著就行了!我熟悉前朝的舊法,你不要走過去的老路。”
高熲主張不廢楊勇,自然成了楊廣的死對頭。在楊廣看來,他和高熲之間的矛盾就是敵我矛盾,他當上皇帝後,能不痛恨高熲嗎?再加上平陳之役,楊廣是統帥,高熲是統帥府的長史,掌握實權。隋軍攻入陳朝的京城建康,抓住了陳叔寶和他的寵姬張麗華。楊廣派高熲的兒子到建康告訴高熲,要把張麗華留下來。高熲對楊廣的要求是不予理會,斬殺了張麗華,並且說:“周武王滅殷,殺了妲己。現在平定陳國,不宜娶納張麗華。”
楊廣當上皇帝後,把高熲的忠誠看成是與自己的公然對抗,所以終於找借口殺死了他。
明明知道文帝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獨孤皇後對自己也是。十分不滿,楊廣一旦當上皇帝會對自己不利,卻要堅持站在他們的對立麵。高熲真的不識實務嗎?絕對不是,他是一個經曆了隋朝建國,並且輔佐了兩代君主的能臣。他如果不是目光敏銳,怎麼會選擇楊堅作為輔佐的對象,而後又屢建功勳呢?隋朝到了開皇末年,由於一些吹牛拍馬、玩弄權術的人越來越得勢,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之間的派係鬥爭更加複雜化,這對於比較正派而又敢於直言進諫的高熲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高熲不會看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但他還是以隋朝的興亡、國家的治亂為重,一如既往地輔佐君主。不然當隋煬帝讓他做官時,他會因為能做一個“太常卿”就返回政壇,最終招致殺身之禍嗎?可以看到,高熲的死正是緣於他對隋王朝的忠誠。
所以高熲雖然被殺了,但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忠誠,直到唐代,還有人為他鳴冤。
舉薦賢人大公無私
高熲不僅具有天生的突出才能,而且對文帝、煬帝是忠心耿耿。隋朝的名將、名臣很多都是由高熲舉薦的,而且麵對功勞,他多次讓位,得到了文帝和大家的讚賞。
楊堅登上帝位後,十分器重他,每每稱他為獨孤,而不是直呼其名。朝野上下沒有人比他的地位更高,都很尊重他。但高熲卻向文帝提出了一個請求,想讓蘇威代替自己。文帝深知高熲的為人,就成全了他的美意,答應了他的請求。可是沒過多久,文帝覺得高熲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下詔,要求他回來。文帝說:“蘇威雖然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是由於高熲的善於舉薦人才。我聽說過能夠舉薦賢才應該受到上等的獎賞,哪裏能夠讓他辭去官職呢?”於是文帝不隻讓高熲官複原位,很快地又讓他擔任左衛大將軍,同時保留了他其他的官銜。高熲能夠得到如此的待遇,完全是因為他對賢才的全力推舉。蘇威被舉薦後,得到了文帝的重用,發揮了聰明才幹。他和高熲等人修訂的法律,不僅在隋朝施行,而且也被後世所沿用。蘇威主張減稅,高熲便幫助他來實現;蘇威關於改革地方建製的意見,與李德林的意見發生了矛盾,也是由於高熲的支持,才得以付諸實踐。高熲是以天下的大局為重,將他認為對天下有利之人推薦給朝廷,甚至讓這個人來擔任他的官職,而且積極地給予其協助,全力推行有利於天下的好措施,這又是何等的胸襟!
高熲越是大公無私、有氣度,就越受到文帝的器重。平陳後,文帝加授他上柱國(注:勳官中最尊榮之官)的職位,並且晉封他為齊國公,給了他很多的賞賜。
文帝對高熲說:“獨孤公滅陳後,有人說你肯定要造反,我已經把傳言的人殺了。我們君臣和睦,哪裏能夠被小人離間呢?”這時,高熲又提出讓位,文帝不允許,特別下詔說:“獨孤公才識過人,獨具眼光,見識深遠;帶兵打仗,廓清海內,確實是朕的心腹。自朕受命(當上天子)以來,是耗盡了心力,幸虧有公的幫助,你是上天派下來的好幫手呀!”後來龐晃、盧賁兩人在文帝麵前說高熲的壞話,文帝十分生氣,把他們貶官了。之後文帝告訴高熲,說:“獨孤公你就像鏡子一樣,一被打磨,就更加的明亮。”
除了蘇威,高熲還推薦了賀若弼和韓擒虎。在平陳的戰鬥中,他們兩人都發揮了自己的才幹。後來又指揮過許多戰鬥,對隋朝的鞏固與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賀若弼,字輔伯,洛陽人,是隋代名將。他年輕的時候會文精武,頗有名氣。他得到過北周齊王宇文憲的器重,在其手下任職。賀若弼擅於攻戰,而且很有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