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直言進諫 帝王明鏡 魏征(1)(1 / 3)

一提起魏征,很多人想到更多的是他敢於觸龍顏的勇氣,是他忠言直諫的坦誠,是他關心民生的責任。魏征確實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少有的硬骨頭。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像魏征這樣敢於在皇帝麵前直陳他的錯誤,而又不惹怒皇帝的人很少。史學家一方麵在讚歎像唐太宗這樣的皇帝從諫如流的同時,一方麵也給予魏征更多的筆墨。寫到這裏,想起一段非常經典的話,可以是對唐太宗和魏征君臣兩人關係的生動概括。魏征逝世後,唐太宗曾在魏征像前說:“用銅作鏡子,可以正衣冠;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知興衰;用人作鏡子,可以了解得失。今天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啊!”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麵鏡子,這既是對他們君臣關係的生動概括,也是對魏征一生忠言直諫的公正評價。

少有大誌投筆從戎

魏征,字玄成,生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市)人,後來遷居到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魏征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先祖魏無知在漢初的時候曾被封為高良侯,他的父親魏長賢曾任北齊著作郎,為人正直,博學多才,但在那個昏君當道的年代,這樣的人常為當權者不容。在魏征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因為父親的早逝,所以魏征自小的家境並不是很好。但他從小就聰穎好學、愛憎分明、少有大誌,希望以後能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軍的革命風暴一舉推翻了無道昏庸的隋煬帝。此時的魏征在這亂世中也拿不定主意,不知該何去何從,於是就出家當了道士。其實,這未嚐不是一個靜觀其變的好辦法。道觀中,是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可以看清天下的形勢再作計劃。果然不久,魏征的朋友元寶藏,請他出山,一起參加反隋的義軍。

元寶藏是隋朝武陽郡的郡丞,看到天下大亂,也就起兵反隋,組建起自己的一支義軍。元寶藏讓魏征在軍中擔任了典書記一職,讓他負責掌管軍中的文書。當時天下反隋的義軍很多,如在北方有李密領導的一支最大的農民起義軍——瓦崗軍。李密出身於大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李寬是一代名將,因功勳卓著曾被封為柱國公。李密平日最愛讀《史記》、《漢書》等,性格豪爽,喜愛結交天下的賢士。隋末昏君當道,他因不滿隋朝的統治而參加了反隋的鬥爭。

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密率領瓦崗軍大破興洛(今河南鞏縣)糧倉,救濟災民。軍隊迅速發展,一時間威震中原。元寶藏見李密領導的義軍聲威浩大,就主動寫信給李密,想加強彼此的關係。當李密看到元寶藏寫來的信件時,連聲稱讚,認為寫此信的人絕對不是等閑之輩,於是派人打聽得知,是元寶藏的典書記魏征寫來的。於是他就把魏征請來,讓他來掌管軍中的文書。

魏征成了李密的部下後,向李密獻過十條計策。但是當時瓦崗軍在李密的領導下,正所向披靡地向前發展,所謂風頭正健,哪裏聽得進魏征的建議。瓦崗軍繼續前進,相繼又攻下了洛口倉、回洛倉和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西南)。義軍所到之處,都會給當地的百姓發放糧食,天下的百姓無不拍手稱快,歡迎義軍的到來。由於有了人民的支持,李密帶領的瓦崗軍繼續向前挺進。公元618年,李密帶領的瓦崗軍來到了洛陽城外,將洛陽城團團包圍起來。當時洛陽城中的守城將領是隋朝大將王世充。王世充看到李密帶領的軍隊來勢洶洶,連忙加強城防、調兵遣將,決定和對方決一死戰。在雙方決戰之前,李密召集各位高級將領開會,研究下一步的對策。

當時魏征隻是一名掌管文書的小官,人微言輕,根本沒有資格參加會議。但他通過對當時局勢和敵我雙方情況的分析得出結論,這次進攻洛陽城的戰役非常重要,它的成敗直接關係到瓦崗軍的前途命運。於是他找到了李密的長史說:“李密雖然在前幾次大的戰役中都獲勝了,但人員傷亡很大,且錢糧也不是很充足。從這兩個方麵看,我們都不能和王世充硬碰硬。現在最好的對策就是和他打持久戰,這樣,對方糧食沒了,就會守不下去城了,那時城中必定大亂,這樣王世充就會撤兵,我們再從後麵乘勝追擊,必定會取得勝利。”魏征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對方看到魏征在軍中沒有什麼地位,哪裏把他這樣的小官的話放在心上。譏笑他道:“你這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征見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掉頭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