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複尉遲迥的叛亂中,高熲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
前麵說到楊堅獨攬大權後,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其中首先公然起兵造反的是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人,也尾隨其後。一時間天下騷動,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形勢十分危急。楊堅派韋孝寬率軍迎敵,不料因為部將們有異心,軍心動搖,沒有人向前奮勇殺敵。楊堅想派一位既忠心耿耿,又具備軍事才能、有魄力的人去做監軍來穩定局勢。他先後挑選了崔仲方、鄭譯、劉訪,不料這三人因為沒有達到個人目的,對楊堅憤憤不平,以種種理由拒絕出麵。這時恰好一位叫作李德林的大臣在分析了情況後,認為應該派一個既是心腹,又明於事理,而且能夠隨機應變,向來為大家所信服的人趕赴軍中,觀察形勢,探察內情。這樣即使有人圖謀不軌,也不敢輕舉妄動。誰才是李德林說的這樣的人呢,楊堅馬上就想到了高熲。高熲見到這樣情形,便自告奮勇,願意擔當這樣的重任。他當即銜命出發,連家都不回去,隻是派人向他的母親告別。高熲到達軍中後,果然軍心穩定士氣大振,形勢迅速改觀。韋孝寬的軍隊停頓在沁水(今沁河,在山西省東南部)的西邊,向敵人袒露出一種膽怯、觀望的架勢。高熲則命令造橋渡河,表現出一種進攻的態勢。他估計到敵人一定會從上遊放火燒橋,就提前做好防備。當敵人駕駛大伐企圖放火的時候,高熲早就在水中放置了“木狗”,使得敵人無法前進,隻好放棄了原計劃。當大軍渡河後,他又沿用古人破釜沉舟、背水列陣的故事,燒掉新造的橋,以示決一死戰來鼓舞士氣。隨後大軍快速地深入敵境,高熲與宇文忻、李詢共同商討,設定計策攻破敵軍。當時尉遲迥據守在鄴城(今河北省臨縣境,漳水之南),軍威尚盛,士氣高漲,如果這時進攻,就是硬碰硬,即便打贏了,也會損失許多人馬。那時,兩軍對陣打仗,旁邊往往有許多老百姓觀看。高熲便讓宇文忻揮軍攻入旁觀者人群,引起人群大亂。宇文忻乘機大呼:“敵人打敗了!”於是尉遲迥軍大亂,高熲、宇文忻等人乘勢輕而易舉地攻入了鄴城。在這次平複尉遲迥的戰鬥中,高熲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迅速扭轉形勢,反敗為勝,為隋朝的穩定立下了大功。
高熲這種“天生的突出才能”在當時是有目共睹的,史書中也多次提到。《北史》卷72這樣評價他:“高熲有文武大略,明達政務。”文帝時的貝州刺史裴肅也曾經派使者給文帝上書說:“高熲因為天生的突出才能,又是開國元勳,佐命為大臣,受到人們的妒忌以至於被廢黜不用。希望陛下記著高熲的大功,忘掉他的小過。”
(《資治通鑒》卷179)薛道衡甚至因為讚賞高熲的才能而獲罪。前麵提到高熲製定新的律令,並且及時實施,收到了很好效果。到了隋煬帝的時候,新的律令卻總不能落實,薛道衡看到了,這直截了當地說:“假使當初高頻不死,新律令早就會決定下來,而且頒布實行了。”
因此得罪了煬帝,被勒死了。
忠心耿耿輔佐兩代君主
高熲是一個有天生的突出才能的人,受到大家的敬重,他的忠心更是讓人擁戴。高熲當朝執政將近二十年,朝野上下都非常敬重他,對他沒有異議。國家的富庶,是高熲努力的結果。他被殺,天下沒有不傷感的(《資治通鑒》)。他盡心盡力輔佐了文帝楊堅、煬帝楊廣兩代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