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聽說了就特別下令,保留此樹,以示後人,表彰高熲的功績。甚至又加封高熲為左領軍大將軍,原來的官職也繼續保持。可見,高熲確實是才能出眾。
為了使隋王朝的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隻是管轄統治區域內的事是不夠的,還必須北服突厥(注:
北方強大的少數民族),南平陳朝。在完成這兩項任務的過程中,高熲的功績尤為突出,他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他是平陳計劃的主要策劃人。隋文帝表麵上任命楊廣為元帥,實際上是讓高穎做三軍的實際指揮者,所以在戰鬥中楊廣的意見並不重要,整個戰事貫穿的是高熲的思想。在平陳這件事情上,高熲主張收買江南朝野人士的人心,瓦解他們的鬥誌,一旦條件成熟,大軍渡江,一鼓作氣,拿下陳朝。事實證明,高熲的主張是正確的。開皇元年(581年),高熲向隋文帝推薦了賀若弼、韓擒虎二人,文帝就任命賀若弼為吳州(指以今蘇州市為中心的江南東部地區)總管,鎮守廣陵(今揚州市);任命韓擒虎為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一帶)總管,鎮守廬江(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要他們籌劃平陳之事。第二年發兵南征,高熲是總指揮,攻打陳朝。但出兵之後,陳宣帝的死訊又傳了出來,這時高熲並沒有急於“乘人之危”,拿下陳朝,而是根據形勢,果斷地決定以“禮不伐喪”(按照禮製,不應攻打正在服喪的人)為理由,停止進攻,班師回朝。不久,他又受命處理蕭岩叛亂(蕭岩原為南梁皇族,叛歸北朝,現又叛投南朝)的善後,以溫和態度對待蕭岩屬地江(長江)漢(漢水)一帶的屬民。隋朝與陳通使,以禮相待;抓到陳朝的間諜,都是發給衣服,客客氣氣地將他們送回。
高熲為何在陳朝唾手可得的時候,不去進攻呢?隋文帝在詢問高熲平陳的具體策略時,高熲才道出了緣由:“江北的天氣寒冷,收獲比較晚;江南的氣溫高,水田莊稼熟得早。在江南的收獲季節,稍稍集中兵馬,說是要出戰江南。他們看到這種情況,必定要屯兵守禦,這就可以耽誤他們的收獲時間。當他們集中軍隊時,我們就解散軍隊。我們反反複複地這樣幹,他們必定習以為常,從而麻痹大意起來。然後我們再調集軍隊,他們不會相信我們要出征。當他們猶豫之際,我們乘機渡江,登陸作戰,士氣必定高漲。另外江南的土質不好,房子都是竹子茅草做的,所有積藏,都不是在地窖裏。我們秘密地派人過去,乘風放火;如果發現他們修複好了,我們就再放火。這樣搞它幾年,他們的財力自然枯竭。”楊堅就按照他的設想去做,果然收到了很理想的效果。開皇九年(589年),隋軍分三路大軍,晉王楊廣、秦王楊俊及楊素為各路元帥,而統歸楊廣節度。高熲是晉王府元帥長史,掌握著實際的指揮權,三軍的進退全由他決定。東路大軍將領賀若弼購買了五六十艘舊船,造成陳軍錯覺,以為隋買船,鬆懈了鬥誌。他又下令,江防軍隊,每交替之際,一定要到廣陵集中,並且大排旗幟,讓營房帳幕遍布田野故意使陳看到。開始陳軍看到這種景象,以為隋軍要渡江。就急急忙忙準備抵禦,結果發現隋軍是換防,就習以為常,不加警惕了。他又經常派兵緣江狩獵,人馬喧囂,如此反複,也使江南陳軍麻痹起來。結果賀若弼由廣陵渡江,陳軍還不知道。與此同時,另一支軍隊在韓擒虎的率領下也渡江到了采石(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賀若弼渡江後軍容整肅,紀律嚴明,有個士兵違紀到民間買酒喝,立即被斬首。他俘虜了陳軍六千人,全部予以釋放,發給糧食,打發他們回去,並將隋朝詔書,交給他們帶回,要他們宣傳隋朝伐陳的政策。結果,所向無敵,陳軍紛紛降附。隋軍迅速攻入建康(今南京市),抓到了陳帝陳叔寶,陳朝滅亡,隋朝大體統一了全中國。可以看出,高熲在平陳之役中,其主要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隋軍貫徹了高熲的作戰思想,輕鬆地平定了江南。所以在一次宴會上,文帝高度讚揚了高熲:“高熲平定了江南,……,可以說是功勳卓著啊!”《隋書》在評價高熲時,也特別提到:高熲克服了東夏,平定了南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資治通鑒》甚至這樣說道:“國家的富庶,是高熲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