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文武兼備 國之能臣 高熲(1)(1 / 3)

隋文帝楊堅原來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的宰相,後來作了隋朝的開國皇帝。在文帝身邊有一位文武兼備的重要人物,他幫助文帝登上帝位,又協助其打理國家大事;後來又輔佐了煬帝,這個人就是高熲。尤其是在建國之初,隋文帝無論什麼事都是先與他商量後才開始做,國家的法律也是由他帶頭製定而後施行的。隋文帝從來不稱呼高熲的名字,而是稱他為“獨孤公”,以表現對高熲的尊重。

高熲,字昭玄,又名敏,自稱是渤海蓓(今河北省景縣)人。據史書記載,高熲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之中。

他的祖上原來在北方做官。曾祖高皓從遼東回來後,做到了衛尉卿一職。祖父孝安,官居兗州刺史。高穎的父親高賓,原來是諫議大夫,為了躲避讒言,離開北齊,投奔到北周政權門下,作了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幕僚,還被賜姓為獨孤氏。後來獨孤信被誅,高熲一家搬到了蜀地(今四川省)。即便這樣,隋文獻皇後獨孤氏因為高賓父親的緣故,還是經常往來於高家。高賓這個人在政治上很機敏,果敢決斷,官至都州刺史。高熲在政治上的出色表現應該說與在這樣家庭環境下成長有一定的關係。所以高家到了高熲這一代已是十分顯貴,他被封為禮部尚書、渤海公,諡號“簡”。當然,高熲的成功,主要還是源於他本人的努力,他政治頭腦清醒,忠心耿耿,又很懂得帶兵打仗,所以隋文帝很信賴他,凡事都要同他商量。即便是隋煬帝也要召他回來,留在身邊,繼續為他辦事。

“天生的突出才能”

高熲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麵。

從選擇輔佐隋文帝楊堅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高熲在政治上的見識與機敏。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北周的統治者宣帝死了,年僅八歲的靜帝即位。還是孩童的靜帝根本不能親自打理朝政,這就給了楊堅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以都督中外諸軍事、大丞相的身份總攬朝政,尤其是掌握了軍權,一時間權傾內外。這為楊堅以後登上帝位開了一個好頭,但樹大招風,自己的羽翼尚未豐滿,地位並不鞏固。周室諸王策劃著發動政變,同時還有公開舉兵造反的。這時候,有一個叫元諧的人提醒楊堅:“您沒有黨羽,就像水中的一堵牆,太危險了。”

楊堅就采納了他的建議,想招納高熲作為他的左膀右臂。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楊堅早就與高熲相互熟悉,高熲的父親高賓是獨孤信的門下,而楊堅娶了獨孤信的第七個女兒獨孤氏作自己的妻子,這位獨孤氏就是那位妒忌自己的丈夫與其他女人交好的隋文獻皇後。楊、高二人關係不同尋常,根據對高熲的了解,楊堅認為高熲是可靠的。除了有這層特殊的關係,楊堅主要看重的還是高熲的突出才能。高熲從小就十分聰明機敏,很有氣度。

他遍讀書史,善於辭令。以至於傳說高熲小時候,家裏有一棵百餘尺高的大柳樹,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撐開的大傘,鄉裏的老人看了,紛紛說高家該有貴人出現了。

這雖然無法證明其真實性,但從這個故事當中不難看出高熲在很小的時候已經聞名鄉裏。果然,高熲在十七歲的時候就做官了。後來又參與了平定北齊的戰爭,立下了戰功,受到了爵賞,初步展示了突出的才能與膽識。

楊堅為了鞏固政治根基,認為高熲應該是一個相當理想的人選。於是,楊堅就派遣了他的心腹楊惠與高熲麵談,高熲高興地答應了。高熲還對楊堅說:“我願意聽從您的指使,即便您的事業不能成功,我高熲全家被殺,也是心甘情願。”於是高熲便在丞相府擔任司錄的官職,雖然官不大,卻受到了重用,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什麼精明能幹的高熲會如此痛快地接受楊堅的招納呢?這就是高熲在政治上的成熟與有遠見的表現。因為他考慮到雖然楊堅的地位不夠穩固,但畢竟已是開始得勢,成功的希望很大;另外,高熲在北周任職,他並不是宇文氏家族的嫡係,而是與北齊的高氏皇族同宗,同時由於獨孤信的關係,與北周的宇文氏有世仇,在講究家族門第風氣的南北朝,高熲很難有大的發展與作為。

所以在得知被楊堅看重的時候,高熲權衡利弊,痛快地答應了,從此走上了輔佐楊堅的路途。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如願以償地登上皇帝的寶座,正式建立了隋王朝。高熲擔任了尚書左仆射的官職,就是說當上了宰相,並且進封“渤海郡公”,全朝上下沒有人可以與之相比,連皇帝都是稱呼他為獨孤,而不直呼他的名字,這是何等的尊貴!在隋朝建國之初,高熲也是盡心盡力,與另一位叫做蘇威的大臣同心協力,努力輔佐隋文帝楊堅。無論政事大小,楊堅都是先同他們商量而後施行。高熲得到了相當的重視與信任,所以他的政治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隋朝開國數年之內,天下安定,這與高熲的努力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在隋文帝下詔檢查戶口的時候,高熲提出“輸籍法”,規定凡是民間賦稅,都必須在籍賬上如實地記錄數目,這樣就有效地防止了各州縣長吏隨意增加與減少,緩和了階級矛盾,是保持社會安定的一個好措施,尤其是對於處於建國之初的隋政權起到了鞏固政治根基的效果。另外,高熲還參與修訂了齊、周以來的法律。修訂成的新律就是《開皇律》。《開皇律》與前代法律相比,對人民的壓迫有所減輕。它不僅廢除了一些殘酷的刑法,而且還準許有冤者上訴。這實際也是一項招攬民心、休養生息的好舉措。後來高熲在做“新都大監”時,許多製度都是由他製定的。高熲總是在朝堂北側的大槐樹下聽取政事,但這樹卻沒有在行列中,掌握此事的官員要將樹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