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三朝漢臣 力輔北魏 崔浩(4)(1 / 2)

後來,這些人不肯罷休,還是上疏給拓跋燾,說宋調集了精銳部隊攻打邊境,魏軍兵力不足,請求朝廷挑選幽州以南的勁旅幫助守衛城池。並請在漳水沿岸,建造戰艦,來抵抗宋兵的進攻。北魏朝中的文武大臣們,都認為應該批準這項請求,並應該任命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為將帥,使他們引誘宋的百姓歸附。崔浩極力反對,說道:“這不是長久之計。司馬楚之等人都是宋國畏懼和忌憚的人物,如今宋國一旦聽說我們調動全部幽州以南的精銳部隊,並且興造艦隻,又有大批輕騎兵為後繼部隊,他們一定會以為我們朝廷打算恢複晉朝司馬氏的政權,消滅劉氏家族;一定會全國震驚,害怕滅亡。於是,他們就會動員全國的精銳部隊,齊心竭力,拚死抵抗。這樣一來,我們南方駐防的各將領就無法抵抗宋軍的攻勢。現在諸位大臣打算用聲威擊退敵人,其結果隻能是加速他們的進攻。虛張聲勢,卻招來了實際的損害。所以司馬楚之這些叛變過來的將領去打宋國,宋國一定北來;不去,他們一定停止,這是必然的。而且司馬楚之這些人,都是目光短淺、貪圖小便宜的人物,隻能招集一些見識淺薄的無賴之徒,不能成就大事,白白使國家兵連禍結而已。當年魯軌勸說姚興派叛人奪取荊州,剛進入東晉境內,大軍突然瓦解,士卒們被南人活捉,賣為奴隸,造成的災禍最終殃及姚泓,這是看得到的結果啊!”但這一次拓跋燾對崔浩這一席話卻不以為然。崔浩看到以事論事無濟於事,就為拓跋燾分析天象,說明對宋發動軍事攻擊,一定會損兵折將。但拓跋燾沒有采納崔浩的意見,於是下詔命令在冀州、相州、定州三州造戰船三千艘;選派幽州以南各地駐軍在黃河北岸集結戒備。結果北魏在河南諸鎮的兵力嚴重不足以致難以抵禦宋軍,隻好主動撤離,北渡黃河。宋軍沒有交戰就占領了滑台(今河南滑縣東)、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洛陽、金墉(今洛陽東北)等城。正當宋魏交戰之際,夏主赫連定想趁機收複統萬城,就派其弟赫連謂以代攻打北魏鄜城(今陝西洛川東南),幸虧魏平西將軍隗歸擊敗了他,赫連謂以代也遠逃到別處了。

拓跋燾知道了,立即動員軍隊,準備進攻夏國。朝廷中的文武群臣反對這樣做。拓跋燾又征求崔浩的意見,崔浩回答說:“劉義隆與赫連定遙相勾結,互相呼應,隻不過是虛張聲勢,一唱一和,共同窺伺強鄰。劉義隆希望赫連定大舉進攻,赫連定卻等待劉義隆先打,結果沒有一個敢先打進我們的。他們就像被捆縛在一起的兩隻雞一樣,不能同時起飛,當然也就不會產生威脅。我當初認為:劉義隆的大軍開來,應該據守黃河中遊,分兵兩路北伐。東路軍直指冀州,西路軍則進攻鄴城,這樣一來,陛下您就可以親自出馬打擊他們,不能怠慢。現在形勢的發展卻完全不同,宋軍從東向西所設的防線,長達兩千裏,每個地方分布的兵力量多不過幾千人,兵力分散,力量削弱。如此看來,他們困頓虛弱的本質已經暴露無遺,這隻不過是打算固守黃河防線,並沒有北伐的意圖呀。而赫連定,就像枯樹的殘根,很容易摧毀,一擊就倒。我們攻克赫連定以後,就可以東出潼關,席卷向前,必會威震最南麵的地方,而長江、淮河以北將沒有一根草可以生存。皇上的英明決斷,不是一般愚劣之人所能領會的,希望陛下不要遲疑。”拓跋燾前往統萬城,指揮軍隊襲擊平涼,赫連定大敗。北魏乘勝攻克了安定。拓跋燾宴請群臣,拉著崔浩的手對北涼主沮渠蒙遜的使臣說:“你們聽說的崔公,就是這位。他智略與才華的高妙,舉世無雙。我的一舉一動,都要征求他的意見。他預測戰場上的成敗,就像合在一起的符信一樣,不差分毫,從來沒有失誤。”後來戰事的進展與崔浩預測的絲毫不差,拓跋燾對群臣說道:“你們總是在我麵前說采納崔浩的建議是錯誤的,以致驚懼失措,百般勸阻。一直打勝仗的人,開始都自以為超過了別人,到了最後,才發現自己還不如別人。”於是又升任崔浩為司徒。如果不是崔浩的機智過人,拓跋燾怎麼會群臣麵前對崔浩大加讚賞呢?

在崔浩的輔佐下,拓跋燾最終統一了北方。從拓跋珪到拓跋燾,祖孫三代,是北魏國力發展最快的時期。“推動拓跋氏奴隸製快速向封建社會轉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對外征服中所遇到的已進入封建社會的漢族。”(白壽彝《中國通史》)崔浩作為當時北魏政權中地位最高的漢人,多次參與重大決策,對北魏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崔浩也成為了鮮卑貴族排擠打擊的對象,最後被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