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國史之獄
北魏政權是鮮卑貴族的統治政權,他們不能容忍漢人大族來分享權力,同自己處於相等的地位。對於君主寵信的漢人,他們偏偏要加以排擠打擊。崔浩是當時最受寵信和地位最高的漢人,自然成了鮮卑貴族打擊的目標。
在拓跋珪時期,崔浩因工於書法被召至在左右,拓跋珪晚年神誌不清,崔浩不是阿諛之輩,小心伺候,反而得到了信任。那時北魏政權正於飄搖不定的特殊時期,大臣為了保命自顧不暇,對崔浩隻是羨慕,崔浩也沒有真正地參與到國家大的決策中去,因此崔浩與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並沒有顯露出來。
到了拓跋嗣時期,崔浩由於才華出眾,開始參與國事政事的商討。拓跋嗣聽取他的建議,辦好一些事情。
但是,也有好幾次拓跋嗣不采納崔浩的建議,隻是在受挫後才知道了崔浩的正確。崔浩的才華在拓跋嗣時代是嶄露頭角。他與鮮卑貴族之間沒有直接的衝突。
直至拓跋燾時期,崔浩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國家的大事沒有他不參與意見的,拓跋燾對他是信任無比,並且多次當眾讚賞他,甚至主樂工寫歌讚揚他。崔浩加官晉爵,成了當時地位最高的漢人。崔浩這個人又不會因為個人的利益隱瞞自己的想法,在商討國事的時候難免會觸及鮮卑貴族的利益,比如進攻劉宋一事。崔浩有時自恃才高,與鮮卑貴族展開公開的較量,這樣就得罪了許多人,比如拓跋燾登上帝位時明知崔浩的才華過人,出於鮮卑貴族的壓力,隻得將他免職。隨著北魏政權的逐漸強大,崔浩地位的提高,他與鮮卑貴族之間矛盾越來越尖銳。崔浩有時候還不顧漢族地主與鮮卑貴族之間矛盾,想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劃分和規定氏族的高低,這當然就觸犯了鮮卑貴族的利益。他的親戚出於好意勸他不要這樣做,但崔浩不聽。
曾經有一次崔浩因為在鮮卑貴族麵前大加讚賞漢人的才貌,遭到了拓跋燾的訓斥。太子拓跋晃作監國的時候,他又一次推薦了幾十人上來就去做太守,對太子的話也聽不進去,堅持讓他推薦的人去任職。另外,在商討國事的時候,他的意見總是與大臣們相反,雖然他是以國事為重,沒有摻雜個人的利益,但無形中也為自己樹立了許多敵人。
“國史事件”使漢族地主與鮮卑貴族之間矛盾激化起來。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陳留人江強向北魏朝廷呈獻經、史以及諸子百家的經典書籍有一千多卷,另外還有研究文字學的書籍。拓跋燾便命崔浩監理秘書事,綜合整理曆史史料文獻;又任命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與處理掌管這些事並修撰史籍。由於《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曆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曆史。《國記》
刊刻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
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太武帝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崔浩被捕後,承認自己曾經接受過賄賂。其實他對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親自審訊他時,他惶惑不能應對。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誅殺崔浩。同時,秘書郎吏以下也都被殺,而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北方士族在“國史之獄”遭到了沉重打擊。不久後,太武帝到陰山巡遊時感慨不應該誅殺崔浩,說道:“崔司徒可惜,……”其實,崔浩正是漢族地主與鮮卑貴族矛盾激化的犧牲品。
崔浩作為三朝漢臣,參與了北魏政權重大決策,這在當時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中是很少見的。從曆史的角度看,崔浩是輔佐拓跋燾的重要人物,在拓跋燾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確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魏書》卷35,列傳23,崔浩傳
《資治通鑒》卷117
《資治通鑒》卷118
《資治通鑒》卷119
《資治通鑒》卷120
《資治通鑒》卷121
《資治通鑒》卷123
《資治通鑒》卷125
《中國通史》(白壽彝)第五卷乙編綜述第三章第一節(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