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三朝漢臣 力輔北魏 崔浩(3)(1 / 1)

事後,朝中公卿重臣中有人責怪崔浩說:“如今南方宋國的敵人正在伺機侵入,而我們卻置之不顧興兵北伐;如果柔然聽說我們攻來,逃得無影無蹤,我們前進沒有收獲,後麵卻有強敵逼近,那時我們將怎麼辦?”

崔浩說:“事情不會是這樣的。如今我們如果不先攻破柔然,就沒有辦法對付南方的敵寇。南方人自從聽說我們攻克夏國都城統萬城以來,對我們一直深懷恐懼,所以揚言要出動軍隊,來保衛淮河以北的土地。等到我們擊破蠕蠕,一去一回的時間裏,南敵一定不敢興兵動武。況且,南敵多是步兵而我們主要是騎兵;他們能北來,我們也可以南下;在他們來說已經疲憊不堪;而對我們來說還不曾疲勞。更何況南方和北方的風俗習慣大不相同;南方河道交錯,北方一片平原;即使我國把黃河以南的土地讓給他們,他們也守不住。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年,以劉裕的雄才大略,吞並了關中,留下他的愛子鎮守,又配備了經驗豐富的戰將和數萬名精兵,還沒有守住,最後落得個全軍覆沒。原野中的哭號之聲,至今還沒有停止。況且,今日劉義隆和他的文武群臣,其才略根本無法與劉裕時代的君臣相比。而我們的皇上英明威武,軍隊兵強馬壯,如果他們真的打來,就像是馬駒、牛犢與虎狼爭鬥一樣,有什麼可畏懼的呢!蠕蠕一直仗恃與我國距離遙遠,以為我國沒有力量製服他們,防備鬆懈已經很久。一到夏季,就把部眾解散,各處逐水草放牧;秋季馬肥兵壯,才又聚集,離開寒冷的荒野,麵向溫暖的中原,南下掠奪。而今我們乘其不備出兵,他們一看到飛揚的塵沙,一定會驚慌失措地四處逃散。公馬護著母馬,母馬戀著小馬,難以控製驅趕,等到找不著水革,不過幾天的工夫,他們會再行聚集,乘他們疲勞困頓之際,我們的軍隊就可以一舉殲滅他們。短時間的勞苦將換來永久的安逸,這樣的時機千萬不能放棄,我在憂慮皇上沒有這樣的決心。現在皇上的決心已經下定了,為什麼還要阻撓!”寇謙之問崔浩說:“蠕蠕果真可以一舉攻克嗎?”崔浩回答說:“必克無疑。隻恐怕將領們顧慮太多,瞻前顧後,不能乘勝深入,以致於不能一舉取得徹底的勝利。”果然,北魏軍隊開始取得了勝利。但當北魏軍隊沿弱水(注:古水名)西行至涿邪山(今阿爾泰山脈東南部)的時候,將領們疑慮深入後會中了敵人的埋伏,拓跋燾也下令停止前進。寇謙之把崔浩的話告訴拓跋燾,希望大軍乘勝追擊,徹底消滅柔然軍,但拓跋燾出於謹慎,沒有采納崔浩的建議。七月便率兵回去了。沒過多久,有投降的人說:“蠕蠕大檀對這次進攻沒有防備,不知如何是好,隻好燒掉了帳蓬,帶著幾百人逃走了。百姓們帶著牲畜,方圓六十裏內,沒人統領。距涿邪山隻有一百八十裏;隻因魏國的軍隊沒有繼續追趕,才慢慢向西逃去,得以幸免。”北魏軍隊隻要再追擊兩天,柔然就被滅掉。拓跋燾事後後悔不已。這些情況全在崔浩的意料之中。後來北魏再次出兵才重創了柔然,之後柔然很少主動出擊北魏,為北魏進攻劉宋解除了後顧之憂。太武帝拓跋燾特地加封崔浩為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之職,獎勵他的出謀劃策之功。

拓跋燾十分賞識崔浩,有時到他家裏品嚐飯菜,甚至領崔浩到寢室中去。他曾經對崔浩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你富有才智,學識淵博,侍奉過我的祖父和父親,忠心耿耿輔佐了三代君王,所以我一向把你當作親信近臣。你應該竭盡忠心,直言規勸,不要有什麼隱瞞。我雖有時盛怒,不聽你的勸告,但是我最後還是深思你的話。”拓跋燾還曾經指著崔浩,介紹給新近投降北魏的高車部落酋長們說:“你們看這個人瘦小文弱,既不能彎弓,又拿不動鐵矛,然而,他胸中的智謀遠勝於兵甲。我雖有征伐的誌向,卻不能決斷,前前後後建立的功勳業績,都是得到這個人的教導呀!”拓跋燾又特意下詔命令尚書省說:“凡是軍國大事,你們所不能決定的,都應該向崔浩請教,然後再付諸實施。”崔浩才智過人,是經過實踐考驗的,所以拓跋燾對他的信賴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北魏強大以後,就準備著攻打南方的統治者宋。駐守在南方邊境的北魏將領們聽說朝廷中文武群臣和西北邊防守將跟從拓跋燾出征作戰,向西削平了夏國的赫連氏,向北大破柔然汗國,俘獲了人、珍寶和成群的牛馬,早就羨慕不已,也想南下攻打宋國,搶劫資財,所以上疏請求拓跋燾把黃河以北的流民全部屠殺,以挫敗宋的銳氣。拓跋燾拿不定主意,就召集大臣們商量。大臣們都同意,隻有崔浩反對。他認為一則南方潮濕的環境尤其是夏季不適合作戰,將士們容易生病;二則宋國已經加強了戒備,城防堅固,不利於久攻;三則軍隊四處掠奪就分散了力量,無法對付敵人。如果出戰,也要等到秋季,備齊了糧草,與敵人慢慢周旋,才是萬全之策。

崔浩還毫不客氣地指出了上疏的這些人隻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置國家的安危於不顧。拓跋燾聽後便打消了進攻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