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三朝漢臣 力輔北魏 崔浩(2)(3 / 3)

到了始光三年(426年),崔浩又回到了朝廷,加封東郡公,並任太常卿(即太常、奉常。秦漢九卿之一。

曆代沿置,僅專司王朝之祭祀、禮樂諸事。北魏稱其長官為太常卿。)這一年的六月,拓跋燾向大臣們征求意見,是先攻打赫連,還是蠕蠕(注:即柔然)。長孫嵩、長孫翰、奚斤認為赫連是土生土長,暫時不會成為禍患。不如先討伐蠕蠕,即便不能追剿,也能在陰山狩獵,獲取大批毛皮骨角,用來充實軍用物資。崔浩不同意他們的看法:

蠕蠕之軍善於逃竄,北魏派大軍未必能追上他們,派小部隊追趕又無法製服他們。赫連是個小國,土地不過千裏,並且統治殘暴,失去了民心,攻打赫連一定能成功。

尚書劉絮、武京侯安原則請求先討伐北燕。九月,拓跋燾得知夏主赫連勃勃死,他的兒子們正在互相殘殺,想趁機拿下夏國。長孫嵩等人不同意這樣做,他們認為夏國的城池十分堅固,如果夏堅決防守,以逸待勞,那柔然知道了必定會乘我們國內空虛,大舉進攻,這是危險的策略。崔浩與他們看法不同,他以天道比附人事,認為西征一定勝利,不能失去良機。拓跋燾讚同崔浩的意見,就分兵兩路攻打夏國。這年的十一月,當拓跋燾親自率領兩萬輕騎兵攻打夏統萬城(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的時候,夏主赫連昌正在大擺宴席與群臣盡情歡笑,根本沒有防備,聽說北魏的軍隊兵臨城下,弋驚失色,倉皇率領軍隊迎戰,結果大敗,退入城中,以至於連城門都沒來得及關嚴。北魏軍隊大勝。但這一次,北魏軍隊並沒有攻下統萬城。始光四年(427年)六月,拓跋燾再次攻打統萬城。他分兵埋伏在深穀當中,隻讓少數部隊到城下誘敵出戰。夏主赫連昌想憑借堅固的城池等待援兵,對北魏形成內外夾擊的態勢,所以緊閉城門,拒不出戰。拓跋燾便以退軍示弱迷惑赫連昌,另外派出五千輕騎掠奪夏國臣民。不料,北魏的一個犯罪兵士奔向夏國,說魏軍的糧草已經斷絕了,後麵步兵還無法跟上來。赫連昌聽到這個消息,欣喜無比,就率領三萬步兵和騎兵出城攻打魏軍。拓跋燾急忙收兵假裝逃跑,想拖垮夏軍。夏軍便分成兩路追趕。天公不作美,正趕上風雨大作,飛沙蔽日,魏軍逆風前進,不利於作戰。宦官趙倪便對拓跋燾說:“風雨是從敵人那邊襲來,我們逆風,敵人順風,這表明天不助我。更何況我們的將士饑渴交加,希望陛下暫時避開他們的鋒銳,等以後再尋找時機。”崔浩聽到了,厲聲嗬斥道:“你說的是什麼話!我們千裏而來,自有製勝的策略,一天之內怎麼可以說變就變!敵人貪圖勝利的戰果,不會停止追擊,根本沒有後繼軍隊。我們應該把精兵隱蔽起來,分別出擊,對他們作一次意外的突襲。刮風下雨,要看人們怎麼利用,怎麼可以硬套常規而認定對我們不利!”拓跋燾說:“你說的極對!”拓跋燾便依計而行,分騎兵為左右兩隊,悄悄地跑到夏軍的後麵,順風攻擊,大敗夏軍。夏主赫連昌來不及進入統萬城,就逃奔上邦(今甘肅天水)去了。

魏軍順利進入統萬城。

崔浩在這次戰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拓跋燾正是聽取了他的建議,才下決心攻打夏。

統萬城城牆高約8丈,基厚30步,上寬10步,固若金湯,崔浩在認真分析了夏國的形勢後,作出了失民心者必失國的結論,不顧他人反對,鼓勵拓跋燾大膽出擊;在作戰不利的情況下,崔浩又積極應變,變不利為有利,幫助拓跋燾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縱觀北魏攻打夏國的整個戰事,崔浩總能在關鍵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次勝利後,北魏統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隻剩下東北的北燕和西北方的北涼兩個敵人了。

另外,在商議進攻柔然的問題上,隻有崔浩堅決地站在拓跋燾一邊。他以天象及事實為證據,質問持反對意見的張淵、徐辯一派,指出他們是以漢代的老生常談解決北魏現在的問題,是不切實際的;況且柔然本來就是北魏的附屬國,後來背叛而、去,我們現在攻打它,解救善良的百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又有何不可呢?崔浩以攻打統萬城之役作為證據,有力駁斥了他們的觀點。

拓跋燾對崔浩在這次辯論中的表現十分滿意,對大臣們說:“我意已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