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泰常五年(420年)六月,劉裕取代了東晉,自稱為帝,國號“宋”。這恰恰應驗了崔浩的話。當時拓跋嗣正在東南漏鹵池(五原鹽池)射鳥,得知劉裕稱帝的事情,特地派人把崔浩請來,對他說:“你當年的預言全部都應驗了,我到今日才開始相信天道!”拓跋嗣說這話是因為泰常三年(418年)十二月崔浩對天象的分析。那一年,彗星出現,拓跋嗣害怕大難臨頭,就召集儒生、方士詢問。由於前幾次崔浩的話總能應驗,大家就一致推舉崔浩來分析,崔浩認為這是劉裕篡晉的征兆。果然兩年後,崔浩的話又應驗了,所以拓跋嗣才說上麵那番話來。其實,崔浩早在分析劉裕借道之時就向拓跋嗣陳述過這個觀點,但拓跋嗣卻始終沒有采納他的建議。隨著事態的發展,劉裕在一兩年後,力量逐漸強大,最終登上帝位。崔浩這次借助對天象的分析,再次預言成功,拓跋嗣才深信不疑。古人迷信,不能完全解釋天文現象,又愛把天象與時事聯係起來,不能做出正確的結論,常常是見到了彗星這類天象就認為是不祥的。崔浩才華出眾,博覽經史,對各家言論了如指掌,加上懂得玄象陰陽術數,又經常與拓跋嗣商討軍政大事,自然對形勢很是熟悉,他的推測怎會不正確呢?有時即便拓跋嗣不能采納他的建議,但事態卻總是向崔浩所說的那樣發展。
這時崔浩就在他的身邊作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崔浩參與了許多重大決策,為北魏最終統一北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這以後,拓跋嗣對崔浩是更加信任了。泰常七年(422年)五月,拓跋嗣因為長時間地服用寒食散,多年來藥性發作,身體越來越不好,災禍與異常的現象也總是發生。他非常憂慮,於是就派人暗中詢問崔浩。崔浩認為,明元帝應該早點立太子,不妨讓長子拓跋燾入主東宮,讓可以仰仗的人作為師傅,派能夠依賴的大臣輔佐他。太子在京師時主持朝政,出京時則統率軍隊安撫百姓,討伐敵人。如果這樣,明元帝就可以不必親自處理政事,在宮中調養身體了。這是天大的好事。
即便有什麼不測,國家有確定的君主,百姓也有所歸附,有野心的人就不敢有其他的企圖。長子拓跋燾是一個聰明並且性情溫和的人,以長子為太子,符合禮製。如果一定等到皇子們長大成人後再選擇太子,不免會打亂了長幼的秩序,使天下大亂。
這次,拓跋嗣聽取了崔浩的建議,當即立拓跋燾為太子,同時任命南平公長孫嵩、山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為左輔;崔浩與太尉穆觀、散騎常侍丘堆為右弼,共同輔佐太子。拓跋燾執政後,明元帝避居西宮,經常暗中觀察拓跋燾,發現拓跋燾果然多謀善斷,非常高興,不得不讚賞崔浩的見識。
輔佐武帝統一北方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明元帝病故,拓跋燾正式即位稱帝,史稱魏太武帝。他為人勇健,善於指揮;有知人之明,經常從士伍中選拔人才;並且獎罰分明,不論地位高低。他提倡儉樸,但在賞賜功臣時十分大方。
在他的統治下,北魏逐漸強大起來,最終統一北方。
這樣一位君主,對崔浩這樣的人才自然很看重。但是崔浩為人正直,拓跋燾身邊的人害怕他說出自己的短處,就一齊詆毀排擠他。拓跋燾明知崔浩有才能,出於輿論的壓力,也隻得讓崔浩離開朝廷。但拓跋燾在政事上一有疑惑,仍要召見崔浩向他請教。
拓跋燾上位後,便致力於統一北方。當時南方為宋朝所占據,北方除了大夏、北涼、西秦、北燕和柔然外,都由北魏統治。拓跋燾通曉兵法,很有才略,就計劃做一番大事業。他經常親自出征作戰,在戰場上勇猛異常。
這時崔浩就在他的身邊作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崔浩參與了許多重大決策,為北魏最終統一北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