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三朝漢臣 力輔北魏 崔浩(1)(3 / 3)

根據北魏目前的形勢,如果不遷都居住在北方,一旦崤山之東的地區有什麼變亂,便可以派遣輕裝騎兵向南進攻,把部隊分布在林野中間,虛張聲勢,使敵人無法摸清真實的情況,猜不出北魏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必然不敢貿然進攻。而老百姓看見自己的國家如此強大,自然會心生畏懾,無比敬服,這就是我們北魏之所以用威力製服中原的真正原因。等到明年春天到來之後,雜草生長起來,家畜吃飽之後,牛奶乳酪等也便可以供應上了,再加上蔬菜水果,便可以維持到秋天糧食成熟的季節,國家麵臨的這些暫時困難便可以克服了。

拓跋嗣聽了以後,說出了自己的顧慮,如果現在國庫徹底空了,已經沒有辦法再等到來年的秋天,如果明年秋天又出現饑荒,又該如何應付呢?聽到這裏,崔浩回答道:“我們應該把那些最貧窮饑餒的人家挑選出來,讓他們去太行山以東的地區去謀生,找飯吃。如果明年再發生饑荒,到時候再想辦法,隻是現在不能遷都。”

這時,拓跋嗣才高興地說出自己原來的想法:“隻有你們二人與我的想法一致。”於是拓跋嗣就按照崔浩、周澹兩人的辦法,挑選百姓中最貧寒的人家前往太行山以東的三個州去謀生,並派左部尚書代郡人周幾統率軍隊鎮守魯口,安撫召集他們。拓跋嗣本人也親自下農田耕種,又命令有關部門勸勉指導人們從事農業和種桑養蠶的勞動。第二年秋天,莊稼豐收了,百姓富足了,人心安定了,北魏渡過了難關。明元帝很高興,就賜給崔浩和周澹兩人一人一妾,禦衣一套,絹五十匹、錦五十斤。

泰常元年(1416年)八月,發生了一件大事,東晉太尉劉裕北伐後秦,水陸並進。晉軍勢如破竹,後秦連連敗退。第二年三月,劉裕率領水軍從淮水、泗水進入清河,準備逆黃河西上,為順利進軍關中,劉裕派人去北魏請求借道。後秦姚泓也派人出使北魏,請求救援。

拓跋嗣命令文武百官共同商討這件事,群臣們都說:“潼關是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劉裕用水軍攻克恐怕難以達到。但是,如果從黃河北岸登陸向北方侵入,那就容易得多了。劉裕聲稱伐秦,他的真實目的難以猜測;而且秦是與我們有婚姻關係的國家,不可以不出兵相助。我們應派兵切斷黃河上遊,阻止晉軍西上。”崔浩說:“劉裕吞並秦國的野心由來已久。如今,姚興去世。他的兒子姚泓愚劣懦弱,國內災難一再發生。劉裕乘他國內危機而興兵討伐,他的決心是一定要奪取。我們如果切斷黃河上遊,阻截晉軍,劉裕一怒之下,必然登陸向我們進攻,這樣一來,我們等於代替秦國挨打。如今柔然進攻我們邊境,百姓又缺少糧食,如果再與劉裕為敵,發兵南下進攻晉,那麼北邊敵軍柔然就會更加深入。那時,大軍救援北方,南方的州縣又將告急,這不是好計策。不如借給劉裕水道,聽任劉裕西上,然後我們出兵駐防東部,阻塞他的退路。如果劉裕得勝告捷,一定會感激我們借路的恩德;如果失敗,我們也會有援救秦國的美名,這是很多辦法中比較好的一個。況且,南方與北方風俗不同,即使朝廷放棄恒山以南的領土,劉裕也決不會用來自吳、越的軍隊與我們爭奪據守黃河以北的土地,怎麼會成為我們的威脅呢?為國家製定方略的人,應該隻為國家的利益考慮,怎麼可以顧念一個嫁過來的女子呢!”大臣們還說:“劉裕向西進入潼關,便會害怕我們切斷他的退路,腹背受敵;而劉裕如果北上進攻我們,那麼秦國姚氏一定不會從潼關出兵救援,所以看劉裕的樣子雖然是聲稱向西,但實際一定是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