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三朝漢臣 力輔北魏 崔浩(1)(2 / 3)

分析原因,一方麵是因為崔浩才華出眾,能機敏行事,另一方麵還是緣於他的小心謹慎。他工於書法,時常為人書寫《急就章》,他在書寫時故意把文中的“馮漢強”的“漢”字改換成拓跋國號的“代”字,以示不敢犯國。所以到了明元、太武帝時期,崔浩越來越受到寵信。

參謀元帝商討國事

永興元年(409年),拓跋珪被他的兒子拓跋紹殺死,明元帝拓跋嗣初即位,拜崔浩為博士祭酒,賜予他武城子的爵位。明元帝經常讓崔浩為他講授經書。崔浩很得賞識。據說崔浩父子出遊的時候都是乘坐軒軺,人們看到了羨慕不已。

拓跋嗣對陰陽術數很感興趣,崔浩在這方麵也很精通,所以拓跋嗣常常請他講解這方麵的事情。神瑞元年(414年),拓跋嗣聽了崔浩講《易經》、《洪範·五行傳》後,很是欣賞崔浩在這方麵的能力,於是就命令崔浩占卜吉凶,並且參考天文來解決疑惑問題。崔浩這個人很聰明,便借機把天道與人事結合起來,加以綜合考察,抓住事情的要害與發展的規律,用來占卜各種災祥變異,所以總是能夠應驗。拓跋嗣很器重他,常常召見他,同他商討軍國大事,交往相當密切。

在後秦姚興去世的前一年,北魏太史啟奏說:“火星在匏瓜星座中出現,忽然又不知跑到哪裏去了。按道理說,它應該到形勢危險嚴峻、馬上就要滅亡的國家去,先出現童謠、妖言,然後再發生禍亂,實行對該國的懲罰。”拓跋嗣聽到了十分驚異,馬上召見了十幾個有名的儒士,讓他們與太史一起討論參悟火星所示的含義,推測星落的方位。崔浩對答說:“按照《春秋左氏傳》的說法‘神靈在莘地降落’,根據它降落的日期推測,可以得知這個神靈是誰。庚午(八月十九日)的晚上,辛未(八月二十日)的早晨,天上有陰雲密布,火星失蹤的時間,應該是在這兩天。庚和午,在地上指的都是秦國,辛指的是西方的夷族。現在姚興據守在長安,火星一定是降臨到秦國去了。”眾人聽後,對崔浩的話不屑一顧,嘲笑道:“天上沒有了一顆星,人間怎麼能夠知道它掉到哪裏去了!”崔浩卻對他們的態度毫不在意,微笑著並不回答。八十多天以後。火星突然又從井宿附近出現了,在那裏若明若暗,很長時間才消失。接著後秦出現大旱,昆明池中的水也枯竭了,兒童歌謠和各種謠傳紛紛四起,國中的百姓人心不安,隻隔一年,後秦國便滅亡了。大家這才佩服崔浩的神機精妙。

還有一次,有人在後宮中發現了一隻兔子,查問看守的兵士,他們都說沒有看到有兔子進入。拓跋嗣認為這件事很奇怪,就去問崔浩。崔浩說,這是鄰國要向北魏進獻妃嬪。果然,第二年後秦王姚興把自己的女兒獻給了拓跋嗣。這些記載顯然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崔浩在分析天道及人事之間的關係上,達到了有機的結合。後秦王姚興藥性發作,他的兒子(廣平公姚弼)在這個時候又盤算篡權,把手下的部隊聚集在自己的府第之中。後秦國已經出現了危機,所以後秦王姚興把自己的女兒獻給了拓跋嗣,以求自保。

崔浩與拓跋嗣經常商討軍國大事,他對鄰國的情況應該是了如指掌,他又是一個才華出眾的人,精通陰陽術數,所以他能準確地推測這件事情。

從神瑞二年(415年)開始,北魏一連幾年發生霜旱災害,莊稼收成不好,雲中、代郡一帶的老百姓有很多都餓死了。太史令王亮、蘇坦向拓跋嗣建議:說按著讖書的說法,魏國應把都城建在鄴城,那樣的話,才可以得到富足歡樂。拓跋嗣聽了以後,便向各位大臣征求意見,崔浩和特進京兆周澹不同意王亮、蘇坦的說法,認為遷都城到鄴地,表麵看來可以解救今年的饑荒,但卻不是長久之計。他們向拓跋嗣闡述了充分的理由,認為遷都後不利的因素主要有三個:第一,崤山以東的人民,認為國家本來居住在遼闊的大漠之上,一定是人口眾多,牛羊成群,國力強盛。一旦遷都,便要留下軍隊來戍守舊都,這樣隻能分出一部分人向南遷移,而這些人不可能住滿幾個州的土地,隻好與漢人摻雜居住在各郡各縣,這樣,國家人力不足的情勢就會暴露,四方的鄰國也會因此而輕視北魏,對國家的穩定產生不良的影響。第二,老百姓遷徙後不習慣那裏的水土,得病、受傷、死亡的人一定會很多。這樣等於削弱自己的力量。第三,更為嚴重的是,舊都的守兵減少之後,屈丐、柔然等國就會有竊取北魏的想法,假如他們動員全國的軍隊前來進攻,雲中、平城一定會發生危機。而南遷後的朝廷由於有恒山、代郡的千裏險要重重阻隔,很難前去營救,這樣的話,就會在名聲和實際利益上都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