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智勇者謀之。居官從政者,必然才幹過人,能稱將稱相的則智慧一定不同於常人。但是,隻有深知通權達變的人,才能長期謀其政,盡其慧,在官場中如魚得水,官居高位。在《中國通史》第四卷第423頁中,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認為,苻堅“最親信的輔臣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而台灣史學家柏楊先生給了王猛超越諸葛亮第一人的美稱。柏楊先生在《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鑒》中如此評論:王猛先生是中國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先生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強大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先生得以施展才華,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大地痞,土豪惡霸,硬是擰成一個整體,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那個輝煌的年代難以忘懷。可惜王猛先生早逝。假如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的才能會進一步施展,對後世的影響會更大。
出為名將入為相,
武略文韜世無雙;
治亂堪與管仲比,
爭伐足令孔明羞;
十分天下收其九,
五族胡漢融唯一:
隻因輔佐苻天王,
正史詆毀不流芳。
這首詩真是深刻道出了王猛的一生。但我看來,王猛不僅是一介名相,更可以稱其為一代名師。
在中國曆史上,一些大漢族主義者連起碼的尊重、平等權利都不給,而是非常不恭地將少數民族稱之為“胡人”“夷蠻”等。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下,是沒有曆史小說會將王猛樹立為典型的。而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齡等,在修《晉書》時,附錄《載記》中為我們留下了一段有關王猛的文字。在資料很少的條件下,房玄齡的這段文字顯得尤為珍貴。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大融合確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王猛所輔佐的氐天王苻堅是一個主張胡漢一家的有遠見的偉大的政治家。他所統治的前秦國疆廣闊,民族眾多。在苻堅、王猛的統治下,各民族基本能和睦相處。前秦的強大與苻堅和王猛的民族和解政策有重要關係。站在全民族立場上看,王猛是功臣。
總而言之,“王猛在中國曆史上,作為一位出將入相的絕世君子,功蓋諸葛亮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是苻堅得意的輔佐大臣,在某些方麵來講,更是苻堅最值得信任和給予最多幫助的老師。現在,我們應該以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還原曆史的一個真相。”——《王猛傳》
王猛何許人也
王猛,字景略,明帝太寧三年(325年)生於青州北海郡據縣(今山東壽光東南),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大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出生於中國曆史上最動亂的時期,司馬氏各藩王之間連年血戰導致西晉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進軍中原,也就是後來所說的“五胡亂中原”。王猛的家鄉是暴君羯人石勒所建立的後趙。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從來紈絝少偉男”,王猛幼年時便隨家人輾轉流離,到處躲避戰亂,最後隻得定居魏郡(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戰爭不斷,自然遷徙不定,也就留不下什麼財產,王猛成年後,家裏一貧如洗,隻好靠賣簸箕為生,很是艱辛不易。有一天他到洛陽去賣簸箕,碰到一個要出高價買簸箕的人,但是他又說自己沒有帶錢,不過家離這裏不遠,於是要求王猛跟他一起回家去取錢。王猛,隻是一個賣簸箕的,雖然胸懷大誌,卻還是需要這筆生意來養家糊口的啊。況且這生意根本也掙不了多少錢,於是他決定實在不應該放棄這個難得的買主,就跟著這個人回家取錢。也沒覺得走了多遠,卻走進一座深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