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諸葛亮(3)(1 / 3)

第二層繼續進諫,諸葛亮希望後主劉禪能夠“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因為當時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諸葛亮擔心後主年輕懦弱,在小人的唆使下分不清是非曲直,所以很擔心在自己離開後,後主偏聽偏信,使自己親手製定的法令遭到破壞,所以他特別向後主指出:宮中的事情和府中的事情要視為一體,不要有所偏私。為此,諸葛亮還向劉禪舉薦了郭攸之、費神和董允等人,稱讚他們善良誠實,忠心耿耿,希望劉禪在自己出征後,以後宮中的事情不管大小,都要和他們商量。而軍營中的事情,要多問問公正賢良的將軍向寵。接著,諸葛亮語重心長通過列舉前後漢興亡的曆史教訓來向劉禪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希望劉禪能夠看到這些前車之鑒,充分信任朝中的一批忠貞賢良的大臣,隻有這樣,漢室才有興隆的那一天。這一層意思借古鑒今,成敗並舉,雖然是對後主劉禪的教誨,但絲毫沒有生硬之感,說理委婉深曲,用語非常謹慎謙恭,在勸導劉禪的同時,也沒有失掉臣下尊上的分寸。同時這一層意思,也充分表明了諸葛亮一貫的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的主張。

第三部分,諸葛亮由人到己,文章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先是追憶了自己身世,再回顧了先帝對自己的“三顧”之情,這次“三顧茅廬”,使自己由一介布衣一躍成為重臣,這段敘述看似和上麵的進諫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其實二者有著內在的聯係。正是有了自己和先帝的這段知遇之恩,才能不忘先帝的遺願甘心輔佐幼主劉禪恢複漢室基業。接著敘述自己跟隨先帝轉戰南北二十一年,這段敘述是為了進一步激勵劉禪要了解其父創業的艱難,不要半途而廢。最後,說明正是有了這一段知遇之恩,且自己在白帝城受到劉備臨終的重托之後,在糧草準備充足之際,才決定出征,進行北伐。

統觀全篇,第一層的進諫,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已經具備了出師的條件,至此雙線歸一,提出可以出師北伐了。

諸葛亮的這篇《出師表》,表現了他對漢室的忠心耿耿,可昭日月。同時在這道表章中也可看出他對北伐事業的鞠躬盡瘁,對劉禪的用心良苦,並且,這篇奏章寫得情深意切,再次顯現出諸葛亮和劉備之間深厚的感情,也透露出諸葛亮確實是為了蜀漢天下盡忠全力。

七次北伐鞠躬盡瘁

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1月,諸葛亮率領十萬蜀軍發動了對曹魏的戰爭。此次戰爭,諸葛亮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先攻占距魏國較遠的隴右地區,擴大自己的地盤,再以隴右為根據地,配合漢中兩麵夾擊關中地區,最後爭取聯合吳國夾擊魏國,最後消滅魏國,與吳國平分天下,最終力圖完全統一天下。但戰爭一開始,蜀軍就受到曹魏的頑強阻擊,魏國派出了曹真和張邰等大將。

對於此次北伐的失利,後來許多專家分析,應該是諸葛亮的指揮失誤和用人不當上。首先是諸葛亮對敵我雙方的實力判斷錯誤,高估了蜀軍的攻城和山地防禦能力,低估了魏軍的快速進攻和突擊能力。兵書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這一點上來說,諸葛亮犯了兵家大忌。其次,諸葛亮在關鍵時刻分兵作戰,導致最終被魏軍各個擊破。本來如果是對雙方的實力判斷準確,那麼分兵作戰未嚐不可,但是由於判斷失誤,低估了魏軍的實力,導致了讓對方攻到了自己的軟肋。最後,作戰過於謹慎,諸葛亮率領的中軍距離交戰前線太遠,使後備力量不能及時投入增援,也是導致這次北伐失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再來說用人不當。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重用了馬謖,導致街亭失守,造成戰爭形勢的逆轉,最終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其實早在蜀主劉備在白帝城臨終托孤之時,就曾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此人,常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對於此人你一定要認真考察。”

但由於諸葛亮對馬謖的才學非常賞識,尤其是在平定南中、收服孟獲的過程中,馬謖提出了“攻心戰”的策略,諸葛亮更是對馬謖厚愛有加。所以,在這次北伐該選派誰當先鋒軍的討論中,諸葛亮力排眾議,推舉馬謖當先鋒,馬謖也是立了軍令狀。但由於馬謖的疏忽大意,丟失了重要戰略要地——街亭,導致了這次北伐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