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出將入相 皇帝名師 王猛(1)(2 / 3)

那個人領他去見一個老人,這個老人須發皓然,正襟危坐在一張胡床上,兩旁有十幾個侍者。王猛覺得很奇怪,於是上前拜見,老者大驚,說:“王公你怎麼能拜我呢?”

於是派人給了他十倍的價錢,並把他送出山去。王猛出了山,不禁回頭一看,卻發現這居然是中嶽嵩山。

正如張良遇到黃石公一樣奇特而又令人不敢置信,王猛遇到的這位老人雖然沒有給他什麼兵書戰策或是良言警句,卻也堅定了自己一定會出人頭地,為國家作出一番大事業的信念。

要輔佐君主,做好皇帝的大臣或是“老師”,就要有很高的品質修養。據《晉書·王猛載記》記載,王猛長大以後“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自大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人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一屑懷。”也就是說,王猛不僅長得身材高大,麵目英俊,而且博學多才,喜歡讀兵書,性格謹慎穩重,而且誌向十分遠大,他對生活的細微小事從不放在心中,凡是不能和他在心靈上產生共鳴的人他根本不屑一顧。一副傲世絕俗的形象。

自古才子多自負。王猛自恃博學,當時的浮華之人都笑他“癡人”,都不大理他,王猛對此也毫不在乎,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夠遇到值得自己輔佐的君主。但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四處訪求,卻一無所遇,當時有一名官僚很賞識他,請他做自己的助手,王猛理都不理。因為知音難覓,一直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雖然懷著輔佐君主的誌願,卻遇不到真正的千裏馬,便跑到華陽山隱居起來,靜待時局的變遷。

名師從何說起

當時東晉偏安江南,所說的中原地區就是北方,卻被幾個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激烈爭奪著,一時之間政局變幻,城頭易幟。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後趙主——有名的暴君石虎死了,他的子孫為爭奪王位而不顧手足之情互相殘殺,直殺得“橫屍相枕,流血成渠。”一年裏麵,帝位竟然換了三次,大將冉閔乘機攻入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在穆帝永和六年(350年)把石虎的子孫一一滅絕,滅趙建魏,建國沒有兩年便被從東北撲進華北的鮮卑慕容氏的前燕政權滅掉,鄴城落入燕帝慕容俊之手,而關中等地各族豪強則紛紛割據,北方到處都是稱王的人。天下一時分崩離析,戰火不斷。

在這個時候,亂世中出了氐族首領苻洪,氐族屬於西戎族,原居今甘肅東南,東漢末年內遷關中地帶,與漢人雜居,逐漸“漢化”。苻氏一家分天下,世世代代都是氐族酋長,石虎強徙苻洪及其部眾十萬至鄴城以南。

冉閔稱帝後不久,苻洪自立為王,但是又被部將毒死了。

苻洪的兒子苻健遵遺命率領眾人西歸,在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占領關中,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稱天王單於,國號秦(史稱前秦),第二年稱帝,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進軍到長安城東的灞上(今陝西西安市東北),長安城外的三輔郡縣紛紛投降桓溫。關中的老百姓都牽牛擔酒歡迎東晉軍。老人們都流著熱淚說道:“沒有想到今天能看到你們的到來啊!”(《晉書·桓溫傳》)順陽太守薛珍力勸桓溫進軍長安,桓溫沒有同意,在灞上停留了下來,貽誤了戰機。王猛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就穿著粗布的短衣,來到桓溫大營求見。桓溫想試試王猛的學識才能,算是來一場“麵試”,於是就請王猛談談天下大勢。王猛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地把南北雙方的政治軍事形勢分析得一清二楚,見解也十分精辟,桓溫聽了不禁暗暗佩服。王猛一邊滔滔不絕,一邊把手伸進衣襟裏摸虱子(文言是“捫虱”)。桓溫左右的兵士們見了差一點笑出聲來。但是王猛依然旁若無人,照樣跟桓溫談得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