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內容產品模式(3 / 3)

2006年,南廣傳媒的廣東電視台與民營機構——天盛(上海)傳媒集團共同合作推出了“歐洲足球頻道”,使國內僅有的兩個專業足球頻道(另一個是中數傳媒的“CCTV風雲足球頻道”)形成南北割據之勢。同時,南廣傳媒組建了天盛(上海)數字電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在全國範圍內對該頻道進行B2C模式的市場營銷與推廣。

這個頻道的操盤手是一位外表溫和,但是骨子裏流著好鬥血液的上海男人宋政。早在1996年,他和江南春一起操作了泰森與霍利菲爾德拳擊賽,以5萬美元從泰森經紀人唐金那裏拿下了那場“咬耳朵”世紀大戰的中國轉播權。當時他們的運營模式是通過分銷給電視台進行廣告運營。那次轉播讓他們賺了100萬人民幣,更讓他看到了美國付費電視的成功運營模式。此後,宋政開始涉足國際體育版權代理領域,並一直關注中國付費電視的發展進程。機會終於到來。2005年,看到廣電總局多年來強製性的數字電視推廣初具成效後,他決定找一家地方廣電集團進行合作。在區域市場的選擇上,他最終選擇與廣東電視台合作,由廣東電視台向國家廣電總局申辦了歐洲足球頻道,同時由天盛傳媒具體運營。“推行付費電視或體育付費電視,天盛並非第一人。但把世界高級別聯賽納入收費模式是一項創新性的嚐試。敢於嚐試總歸是好的!”2007年9月,宋政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寫道。

2006年年初,包括國內體育電視“龍頭”——央視五套、ESPN,以及主營收費數字電視的天盛集團等都加入競標——爭奪2007-2010周期的英超轉播權。最終,天盛集團以5000萬美元擊敗了前一個英超轉播商ESPN,成功勝出。需要說明的是,天盛集團的出價,要比ESPN高出1500萬美元。從此,英超在中國進入史無前例的付費時代。業界嘩然,天盛“攪亂”了免費看電視的池水。

2007年天盛將每年觀看英超的價格定為每月188元人民幣,全年1888元。後來,歐洲足球頻道將收費做了一些調整,全年收費標準由原來的1888元下調至588元,半年費降為388元。但是就是這種調整後的價格依然讓廣大中國的球迷不滿,他們已經習慣了看免費的電視。全國球迷對於天盛的這種做法幾乎是一邊倒的形態,有許多的球迷協會居然發起了抵製天盛的活動,發出抵製天盛到2010年的口號,利用網絡電視,租用酒吧偷著看沒有翻譯的原版英超也不去購買天盛的節目。

天盛的這種高額收費的運營模式遇到了極大的困難,近期也傳出一些資金困難的傳言。但是我們看天盛在付費頻道上做的努力在許多方麵都是非常成功的。是天盛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教育了中國的廣大電視觀眾:收看電視節目應該付費,而且費用應該還是不低的;天盛在公司團隊組建方麵做到了非常的市場化,無論是節目團隊還是運營、營銷團隊都有來自於各個行業的專業人才,而不是像許多電視台的付費頻道一樣在電視台內部的各個部門抽調組合而成;對於頻道的推廣和訂購,天盛開通了有150個坐席的客服電話,不僅接受客戶的訂閱還做許多的售後服務工作。在許多媒體上都能夠看見天盛的宣傳推廣廣告,在全國開通歐洲足球頻道的城市都有天盛的推廣人員,每天在廣電的營業大廳都能看見天盛推廣人員的身影,而且是孤單的身影,因為全國的其他付費頻道基本上還沒有推廣人員。天盛在營銷渠道的拓展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與國內許多著名的家電廠商捆綁銷售,買某某品牌的電視免費贈送歐洲足球頻道。這些細致營銷對於歐洲足球頻道的推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數字付費電視的推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天盛的營銷可能最大的問題還是時機的問題,以及現在中國電視現狀的問題。中數傳媒的前任老總孫玉勝曾經說過:“在免費電視如此發達的中國,人們對付費電視還有需求的欲望嗎?免費電視的發達的確是中國發展付費電視的障礙之一。”在他看來,免費電視就像橫在付費電視麵前的一條河,每增加一個頻道都使這條河變寬,每個頻道質量的提高都使這條河變深,以至更加難以逾越。從這方麵看,似乎中國付費電視的前景是悲觀的,然而他也說到“數字付費電視遠處是美麗的,近處是模糊的”。

但願像歐洲足球頻道這樣的市場開拓者能夠盡快迎來數字付費電視的春天。

中國第一期刊品牌《讀者》

《讀者》雜誌1981年創刊,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讀者雜誌社編輯出版,可以說是中國最優秀的期刊之一。《讀者》雜誌以弘揚優秀文化為己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不渝地堅持“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遵循“選擇《讀者》,就是選擇了優秀的文化”這一辦刊理念,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深刻的人文關懷;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在刊物內容及形式方麵以漸變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與時俱進;追求高品位、高質量,贏得了海內外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

在國內期刊種數快速增長而期刊總印數並未同步增長、許多大眾刊物發行量下滑、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讀者》雜誌一枝獨秀,發行量穩步攀升。2002年10月發行量突破600萬冊;2003年10月發行量突破800萬冊;2004年11月發行量達到874萬冊;2005年11月發行量突破944萬冊。2005年月最高發行量突破900萬冊,月均發行量達896萬冊,比2004年增長10.61%。2006年4月發行量再創新高,達到1003萬冊。《讀者》月發行量可謂一路飆升,以百萬冊的速度遞增。月均發行量除2001年有所下降外,近幾年均呈現穩步高升的狀態。據統計,《讀者》雜誌2000-2007年已連續八年穩居全國期刊發行量首位,並居亞洲期刊發行量第一及世界期刊發行量第四,被譽為“中國期刊第一品牌”。[31]

《讀者》是在中國期刊界的第一次浪潮中崛起的大眾期刊品牌。其發行量很大,長期以來以發行收入為主,自1994年起才開始刊登廣告。《讀者》堅持低價高質戰略,全國發行,對於讀者的定位是“人們身邊的雜誌,人人都能買得起,讓人花錢不心疼”。從讀者規模上勝出,就是為了保證發行的規模和發行的利潤。因此從本質上看,《讀者》仍然是一本內容產品商業模式的媒體。

《讀者》的廣告收入在近幾年一直處於下滑狀態,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但是年廣告收入卻隻有四五千萬元。《讀者》的廣告收入和巨大的發行量是不匹配的,其巨大的發行量並沒有得到廣告主的青睞,這與其讀者定位等原因相關;而那些屬於發行小字輩的時尚類期刊,廣告收入卻位於雜誌廣告收入排行榜的前列。

《讀者》的廣告收入為何不高?這是因為它不符合廣告產品模式的要求。雜誌的發行量雖然高達900多萬冊,但是在全國範圍來看,相對14億中國人口,雜誌廣告無法完成廣告主全國性傳播的要求,而且《讀者》雜誌的讀者群體比較分散,沒有明顯的特征,唯一集中的群體就是青年學生,所以我們看到雜誌廣告中隨身聽、複讀機、MP3等廣告就比較多,也可以說雜誌廣告基本上是由學生用品支撐的。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如果沒有大的調整,雜誌的廣告收入占整體報社收入的比例可能還會進一步降低。

《讀者》雜誌在經曆了多年風光以後,實際上已經麵臨一個曆史的轉折點。提高廣告創收的能力需要將讀者人群相對集中,但是這樣可能會影響總體的雜誌發行量。堅持以雜誌發行收入為主體的創收模式,又擔心已經擁有的廣告收入喪失,而且《讀者》堅持的低價高質策略導致雜誌在發行上的利潤較低。如何權衡相信已經成為雜誌管理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對於媒體的模式發展,前麵講到過,在一定階段媒體的贏利模式會有幾種模式並存,但最終會越來越兩極分化,集中向一種模式發展。《讀者》的總編們需要對於其模式進行一次果斷的決策。

《讀者》雜誌已經在中國廣大讀者心智中建立起中國第一期刊品牌的定位,廣大讀者對於“中國心靈讀本”的認同,以及現在已經擁有的龐大發行量都支持雜誌集中力量走內容產品模式的贏利模式。廣告產品模式需要的是發行量的集中和讀者人群的明顯區隔,這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講,所有滿足廣告主需求的舉措都意味著要改變雜誌的內容定位和風格,而這種改變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講無異於重新創辦一本新的雜誌。因此,《讀者》雜誌對待廣告的態度從戰略上更應該是先發行、後廣告。這與廣告產品模式下,先考慮廣告主需求,再考慮讀者需求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

在內容產品模式的指引下,《讀者》雜誌可以圍繞雜誌發行銷售在多個方麵做一些工作的推進:內容優化、定價調整、銷售渠道選擇、品牌推廣等等。在這些方麵,《讀者》一直做得非常好。另外,雜誌還可以做一些衍生產品,學習《福布斯》雜誌做一些衍生品營銷的工作。但在這些工作中有一項工作是需要提防的,這就是品牌延伸的陷阱,當企業的品牌發展到一定的時期,企業領導更容易考慮的不是如何維護這個品牌形象,而是希望通過這個品牌的延伸來創造財富,短期來看收益是會增加的,但是從長期發展來看實在找不到更多成功的案例。不幸的是《讀者》也正走在這條品牌延伸的道路上。

《讀者》雜誌將月刊發展為半月刊,同時出版了盲文版和維文版,並將曆史上出版的雜誌彙編為合訂本和精華本,這些都能強化雜誌的品牌影響力,增大雜誌的發行和銷售。但是當《讀者》(鄉村版)、《讀者欣賞》出版的時候,更多的就是對於《讀者》品牌形象的混淆了。聽說《讀者》還準備出版麵對高端讀者的財富版《讀者》,不知消息是否屬實。隻是但願雜誌社能另外推出一個區隔於現有《讀者》的新品牌。

中國報業發行量之冠《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是新華通訊社主辦、參考消息報社編輯出版的一份獨一無二的4開8版日報。

《參考消息》於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創辦。1957年3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參考消息》改版擴大發行。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和具體組織了該報發行工作。後來,毛澤東主席曾讚揚《參考消息》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報紙”。1979年,鄧小平同誌也肯定“《參考消息》辦得很好”。

它每天及時選載世界各地通訊社、報刊及因特網等媒體上的最新信息和評論精華,全麵報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體育、文化及對華反應等方麵的最新消息。它融參考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具有時效快、信息廣、內容精、形式活等鮮明特點,是廣大讀者了解認識外部世界的窗口。

幾十年來,伴隨著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國際上的風風雨雨,《參考消息》的發行量越來越大,讀者越來越多。在2007年世界日報發行量百強排行榜上,《參考消息》以日均發行量316.3萬份位居第5。

《參考消息》是我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然而它總共僅有8版,而且根據相關規定,廣告占版率應低於1/6,因此可以說廣告收入是相當有限的。全國報紙廣告刊登額前20名排行榜上,看不到《參考消息》的身影。因此可以說《參考消息》是典型的內容產品模式,依靠自身的獨特內容來吸引讀者,從而獲得發行收入。

但是在網絡媒體日漸發達、國外資訊閱讀方便的情況下,《參考消息》已經逐步喪失了它既有的優勢,“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的地位在逐步被弱化。麵對網絡等新興媒體免費模式的競爭,報紙靠銷售贏利的模式能否長久保障?麵對年輕群體對於報紙喜愛度下降,自身讀者群體老齡化等現狀,《參考消息》該如何解決?對於《參考消息》來講,如何用更多更開放的內容,更大量的資訊來強化自身定位顯得非常重要,不然定位的喪失必然會帶來媒體影響力和銷售力的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