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模式與報紙戰略(下)(1 / 3)

《華西都市報》競爭戰略分析

區域:四川全省,成都、重慶地區是重點

口號:市民的公仆

強勢:四川全省

在這裏,我們沒有必要來回顧《華西都市報》的輝煌曆史,倒是它的發展曲線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1995年年底至1997年年底,《華西都市報》發行量已逾50萬份,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發行量最大的綜合性日報,廣告收入從1995年的1000萬元增長到1998年的1.3億元。短短幾年,《華西都市報》便成了當時中國都市報家族的領頭雁,發行覆蓋了成都、重慶及四川其他中小城市。但好景不長,隨後不久《華西都市報》即被《成都商報》超越。隨著1999年前後《成都商報》的迅速崛起並超越,《華西都市報》在成都的報業大戰中輸給了與自己隔路相對的《成都商報》。

《華西都市報》當年的豪情已經不複存在。目前,不管是從版麵的設置還是內容,《華西都市報》都在靜觀《成都商報》的舉措,跟隨《成都商報》的變動而變動。簡單來說,就是之前《成都商報》全麵模仿《華西都市報》的再現。在《華西都市報》報人的眼中,這也是《華西都市報》反敗為勝的關鍵之處。

這種策略會有效嗎?不會,這種策略隻會使《華西都市報》的優勢逐漸喪失。

當初,強大的《華西都市報》之所以很快被《成都商報》趕超,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它的攤子鋪得太大了。對於一份綜合性的報紙,大的區域實際上是一個危險的策略。

《華西都市報》對外公布的日發行量是60萬份,最高時達到72萬份。對自身的定位是中國西部區域組合的城市報紙,立足重慶和成都,並兼顧中小城市,覆蓋麵比較廣,在成都大概占了一半以上,另外一半在二級城市。《華西都市報》稱自己是成都、重慶效果最好的平麵廣告發布媒體。

《華西都市報》在重慶有8萬份的發行量,這8萬份有價值嗎?沒有,重慶本地的報紙已經成長起來,無論在新聞源還是在廣告商的競爭方麵,《華西都市報》都沒有優勢。也許會有一些廣告商是因為《華西都市報》兼顧了重慶市場才選擇它的,但市場營銷最必要的決策就是舍棄。《華西都市報》應該果斷地舍棄重慶市場,而把力量用來強化自己全省的位置。

《華西都市報》之所以還能夠保持今天的收入和地位,核心的原因是其在全省具有優勢,這就是與《成都商報》的天然區隔,而不是什麼新聞、什麼角度,也不是某些專家說的那樣,“大家變得理性了”。

《華西都市報》的廣告語是“影響力創造價值”,或許情況確實如此。但是今天,我們有必要在下麵加一條注釋:隻有在一定市場區域的影響力才具有價值。《華西都市報》要做的就是強化自己一定區域的影響力。

《成都晚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四川全省,比較集中在成都地區

口號:都市化,大眾化,平民化

在《華西都市報》崛起之時,《成都晚報》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危險性,錯過了在晚報市場衰落之前鞏固自己地位的機會。當《華西都市報》輕易挑戰成功,《成都晚報》隻是簡單地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時差和內容。1997年,《成都晚報》為挽救競爭中已經出現的弱勢狀況,放棄了晚報獨有的“晚報”特色,“被迫”改為早上出版,試圖重新奪回原有的陣地。但是直到今天,《成都晚報》也沒有重拾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很多人把晚報的衰落看做一種趨勢和必然,這或許有一些道理。但是從本質上來講,晚報就是一份市民化的報紙,它隻要遵循報紙的規律,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

《成都晚報》離其目標越走越遠,而自己也越走越迷茫。2001年7月,《成都晚報》改版成4開32版。2003年,《成都晚報》再次改版,加高5公分,成為成都報業市場上第一家瘦型報。《成都晚報》的領導說“《晚報》有一顆年輕的心”,《成都晚報》開始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但這些表麵的文章並不能從實質上改變自己的現狀。

在成都市場上,《成都晚報》依靠自己多年積累的忠誠讀者尚能夠確保基本的贏利。但是,由於缺乏差異,這份報紙麵臨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如果當初《成都晚報》不放棄自己“晚報”的市場而是強化它,情況又會怎樣呢?畢竟在成都市場上隻有一份晚報。《成都晚報》需要明確自己的競爭對手和差異,否則,它將逐漸被替代。

《天府早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成都

口號:新銳就是超越

《天府早報》是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為了與《成都晚報》爭奪市場而創辦的一份報紙,創辦以後,這份報紙用遍了模仿、克隆和定點趕超等各種策略,但是這些策略明顯都沒有真正奏效,所以報紙也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2002年,《天府早報》打出“新銳”的旗幟,強調自己的個性和差異,同時在內部機製上進行了調整,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開始走出長期的虧損。

一直以來,無論是業界還是《天府早報》自己,都把《成都晚報》當做自己的對手,而實際上這兩份報紙在外觀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這種認識是一個錯誤。

阿爾·裏斯說,如果你要成為第二,你的策略是由第一決定的。如果把這句話的含義進行延伸,你會得到這樣的啟示:如果你的策略由第三決定,那你很有可能就會成為第四。

作為後進品牌,《天府早報》不應該把目光盯在《成都晚報》上,要甩掉自己的對手,好的方法是盯住跑在最前麵的人。《天府早報》應該以《成都商報》作為參照,製定自己與之形成差異化的戰略,而且應該從戰略上參照,而不是盯在一兩條新聞稿上。差異化戰略才是《天府早報》的出路。

北京報業戰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政治、文化優勢。在新聞資源的爭奪方麵,北京有其獨特的優勢,而且市場潛力巨大。正是因為如此,北京市場一直是報業必爭之地。但是一直以來,北京又是中國的藏龍臥虎之城,在這裏辦報所麵臨的資源門檻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還包括社會關係的問題。

但是,資本追逐利潤的天性以及不進入京城報業就無法確立自己在中國報業地位的觀念,讓一個又一個具有實力的報業集團紛紛通過各種形式進入京城報業市場。在短短的兩三年裏,北京報業市場的硝煙味變得越來越濃烈。

北京報業市場目前主流的綜合類報紙有:市民化報紙的當家花旦主要是《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及《北京晨報》三家元老,《北京娛樂信報》、《京華時報》兩家新貴,以及2003年高調入市的《新京報》共6家。這幾乎是國內報業市場中,同一區域主流綜合性報紙數量最多的城市。

正是因為主流報紙數量多,北京報業呈現出一個立體、多層次的競爭格局。這個競爭格局為中國報業的發展思路提供了寶貴借鑒。

《北京晚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北京市

口號:北京人民的大都市報

特點:資訊全、資訊量大

多年來,《北京晚報》一直穩居北京報業老大的地位。盡管廣告收入曾一度出現過動搖,但是從總的閱讀率來看,《北京晚報》一直保持領先。在北京市場上,作為讀者份額的領導者,《北京晚報》的優勢就在於辦成一份“大而全”的報紙,覆蓋各個人群,形成最大份額。在一個市場上,通常有兩類品牌可以獲得成功:一類是大而全,進行規模生產,例如通用這樣的企業;另一類則是細分品牌。從這個角度看,《北京晚報》屬於前者。

《北京晚報》總編輯說,《北京晚報》要走寬眾路線,同時兼顧窄眾。《北京晚報》不介意別人形容它的市民化,因為它自己就定位為一份家庭首選報。一份北京地區的讀者抽樣調查也顯示,《北京晚報》的忠實讀者基本覆蓋在19-25歲、26-40歲、41-60歲三個主要年齡段。對於晚報來說,這是一個合理的讀者布局。

在國內,《北京晚報》幾乎是唯一一家保持閱讀率穩定且持續增長的晚報,其中的原因在哪裏呢?

第一,《北京晚報》發揮了自己與生俱來的優勢。《北京晚報》立足於“晚”,充分發揮“晚”的優勢即新聞後發優勢,拚搶當日新聞,提出“今天看今天的新聞”,從而突破了晚報在新聞上的被動局麵,將“晚”變成了新聞強勢。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秘訣,但是在國內的晚報中,幾乎隻有《北京晚報》等屈指可數的晚報真正把“今日”當做一個戰略來執行,太多的晚報並不能真正做到“今日新聞今日報”。機製問題似乎才是國內晚報真正致命的硬傷。

第二,這與北京城市區域集中,文化氛圍濃厚有關係。北京是一個傳統的城市,人們對傳統的事物具有較高的忠誠度。從另一個角度看,《北京晚報》已經成功地轉型成為一份市民都市報,成為市民生活必需的報紙。

從競爭形勢上看,《北京晚報》在打一場防禦戰。因此,保持區域上的優勢,保持自己綜合領先的優勢以及資訊量和質量上的強勢,是《北京晚報》當前策略的核心。當然,正如同克勞塞維茨所說的,適時地打擊敵人有利於增強自己的實力。《北京晚報》也要時刻關注競爭對手的動向,適時地給予阻擊。

《北京青年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北京市

特點:新聞觀點、最活躍人群

《北京青年報》的發展可以稱為北京報業的一個奇跡。《北京晚報》廣告收入千萬的時候,《北京青年報》才有幾十萬,但是短短的幾年《北京青年報》已經幾乎可以和《北京晚報》平起平坐。

《北京青年報》立足於“新聞+服務”,突出真實性的新聞原則。在版式風格和新聞取向上,《北京青年報》都曾經領風氣之先,如今《北京青年報》又成為厚報的先行者。一報多刊,增加出版密度,增加時效性,擴大覆蓋麵。

《北京青年報》的戰略曾經很成功,也很有效。當《北京青年報》在量上取得優勢以後,《北京青年報》開始聚焦自己的策略,提出針對“最活躍人群”的概念,並把自己的價格提升到一元的水平,成為北京地區價格最高的綜合性日報。這種策略配合上,北青在內容、風格方麵的優勢產生巨大的作用,所以《北京青年報》通過一場漂亮的側翼戰一馬當先,一度坐上了北京報業老大交椅。

但是很快,這個位置又被《北京晚報》奪了回去。《北京青年報》的問題是沒有把自己的區隔和策略強有力地執行並堅持。當一個企業取得成功的時候,它往往忘記了自己取得成功的方法,而是急於擴大自己的人群,試圖針對更多的人,這樣它很快又回到了自己的老路上。《北京青年報》當時的主編在網絡上告訴網友,《北京青年報》還要向全國擴張和發行,你覺得有意義嗎?如果有,也隻是對於北青的競爭對手而言。

《北京青年報》不應該像某些評論家說的那樣在廣告價值和讀者價值之間徘徊,難道這二者不是一體的嗎?《北京青年報》應該強化自己的區隔,服務最活躍的精英人群,並在這個人群中做到絕對領先,這才是康莊大道。

《北京晨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北京市

特點:新聞快餐

1998年創刊的《北京晨報》似乎很輕易地就在北京報業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這份報紙的特點概括為:在出版上突出一個“早”字,內容上注重一個“全”字。由於是早報、信息快餐、版麵輕快簡潔,適合生活節奏加快的都市人在早晨翻閱,而在實際上又避開了《北京晚報》,在內容上與《北京青年報》形成了區隔。它不怕《北京青年報》的厚、沉,越厚越沉它就越有優勢——很少有人願意在早晨讀一份《北京青年報》,所以《北京晨報》初期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也不是有些專家所說的報業市場的競爭太弱,而是成功的區隔。

《京華時報》的到來,讓《北京晨報》獨享早報市場的算盤落空。《京華時報》打的旗號同樣是信息快餐,直接挑戰《北京晨報》。這對於《北京晨報》來說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但是,從長期發展和戰略的角度看,《京華時報》的到來並不是一件壞事,《北京晨報》與《京華時報》之間的競爭有利於早報市場的培養和擴大。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北京晨報》應該調整自己的策略,一方麵,強化自己的報紙內容對早間閱讀人群的吸引力;另一方麵,強化宣傳和拓展早報市場類別空間。

把球打到場外去,放開眼界,去和場外的人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說早報甚至應該聯合《京華時報》爭奪的是《北京晚報》的人群,而不是把自己的目光盯在《京華時報》身上。《北京晨報》的策略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北京娛樂信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北京市

特點:娛樂化

《北京娛樂信報》前身是有近二十年曆史的《戲劇電影報》。或許這份報紙背後的兩位人物決定了這份報紙的定位:一位是家喻戶曉的娛樂圈名人薑昆,另一位是原《北京青年報》的主帥、資深報人崔恩卿。娛樂與新聞的結合,形成了《北京娛樂信報》今天的定位:一張以娛樂為特色的新聞紙。

這個特定的背景和資源從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北京娛樂信報》在報紙林立的北京報業占據一席之地。

在眾多的競爭對手麵前,《北京娛樂信報》的資本投入幾乎可以算是最少的,這種情況下展開大而全的競爭無異於自殺。幸好《北京娛樂信報》沒有這樣做,而是“在無人的地方”展開自己的戰爭。

《北京娛樂信報》的強勢在於什麼地方?娛樂新聞。《北京娛樂信報》在娛樂方麵具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在娛樂新聞報道記者總量上也有意識地加強,使得對娛樂新聞的捕捉更快,戲劇電影周刊相當受讀者的喜愛,這也是顯示娛樂新聞的特色之一。讀者對《北京娛樂信報》的評價是:比較好看。這個簡單的評價對《北京娛樂信報》極有價值。

但是不好的兆頭已經出現了,《北京娛樂信報》已經開始宣傳自己是主流媒體,要打造自己的公信力、權威性了,難道不是有些滑稽嗎?

事實就是如此。在營銷中你的宣傳和你的生意是兩回事情,高露潔牙膏以“防蛀”的定位建立起了自己在牙膏市場上第一的位置,但是如果我們分析高露潔的消費者會發現,它們中間相當一部分都不是為了“防蛀”而購買這個牙膏。調查發現購買《女友》的讀者相當一部分都不是女性,難道要把這本雜誌改名叫做《朋友》嗎?

《北京娛樂信報》應該保持自己的娛樂特色,老實說,《北京娛樂信報》的發展方向就是辦一份中國的《太陽報》,在北京乃至中國的報業獨樹一幟。如果你留意你會發現,《北京娛樂信報》真正有影響力的報道也正是那些諸如“英超球員強奸少女”一類的八卦。這才是《北京娛樂信報》真正的強勢所在。

《京華時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北京市

口號:北京人的都市報

特點:內容新聞化

2001年5月,由北大文化發展集團出資5000萬元和中國第一大黨報《人民日報》聯合創辦的《京華時報》創刊,並以5000萬元首批啟動資金進入北京報業市場。有評論說《京華時報》抬高了資本進入報業的門檻。

《京華時報》在上市前後造足了聲勢。北京的戶外廣告、地鐵廣告、電台廣播一直在播放其定位——“北京人的都市報”。緊跟其後的是1200萬元的概念招商以及從買報紙搭飲料的市場推廣到遍布地鐵、天橋的發行策略,高薪招聘等等一係列作秀活動。

但這種競爭策略似乎並沒有取得多少實質效果,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報紙的區隔方麵,《京華時報》強調報紙本身的“新聞”性,由區域新聞加專業新聞加專刊組合的《京華時報》,凸現了當地新聞的分量,並細分了新聞源和新聞的專業屬性。

這原本是一個不錯的策略,至少從競爭的角度講讓自己的報紙更具有差異性,而這種差異和特點天然地與早間快速閱讀的讀報特點十分吻合,所以《京華時報》在早報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但是除此之外,《京華時報》似乎沒有更多的辦法去整合自己的戰略,就連在新聞的絕對量上也不占據優勢。

《京華時報》的問題與《北京晨報》很類似,隻不過,《京華時報》不需要太多地考慮應付《北京晨報》的競爭,它應該重新規劃自己的策略,打一場更具有前景的戰爭。